|
|
|
2009上海中医药国际论坛召开——论道中医药国际化
|
|
时间:2009-12-15 |
|
“2009上海中医药国际论坛”日前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举办,旨在共同培育和打造一个高水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希腊、日本、韩国、奥地利的一批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近40位学者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200多位中外学者参会。
本届论坛以“现代生活•生命健康•中医现代化”为主旨,设立了“中医药治未病”、“自然医学与生命信息技术发展”、“中药的化学成分、生物效应与质量控制”、“中医药膳与健康产业发展”三个专题论坛,在强调基础性研究的同时,突出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引导中医学科发展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建立学术基础。
中西医求同存异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的价值。中医药近十年来在国际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30多个国家有了中医诊所,得到所在国政府认可的中医从业人员数十万计,以中药为代表的植物药的开发使用呈几何级增长,中医药教育在海外开始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日益增加,中医药以其爆炸性的市场潜力,成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亮点。
归根到底,中医药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可的原因在于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教授在论坛上表示:“全球正迎来更具根本性的变革:一是以征服心、脑血管、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启发了人们对现代医学模式——生物(治疗)医学的反思;二是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省。”这些变革,推进人们对医学目的作了根本性的调整,即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而中医学根植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使中医在医学的观念层次上与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治未病这一中国传统医学理念,集中体现了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理念的转变(从“治病”转向“治未病”)相适应,疾病防治的总体思路亦必然从对抗转向协同,即从对抗医学转向整体医学。”陈凯先表示。
此外,中医在医疗技术模式上也为新的医学模式转换提供了现实的资源。外界普遍认为,中医学与多学科间交叉渗透将造成许多前景无限的学术生长点与新兴学科,未来的医学将是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的新医学。
中医药在德国
论坛上,国外学者对于中医药的思考尤其受到关注。
据德国埃森大学整合医学系主任Gustav J.Dobos介绍,在德国使用中药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中药疗法的复杂性及较长的教育培训时间、对中药材质量的担忧(如重金属污染及假药)、中药鉴别以及德国草药质量监控的高昂费用。
中药要在德国正常使用,需要满足一些条件:中药药方需符合常规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标准、中药药材的质量监控应在中国完成、公认药方的GCP随机临床试验应在中国及国外(如德国)进行。
Gustav J.Dobos相信,如果上述条件具备,中药在德国可能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德国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20亿欧元。
而据他了解,中药在西医医疗体系中可能获得发展的领域有:消化系统问题(如肠应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腹泻);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过敏性鼻炎;皮肤病(如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等);神经系统疾病(失眠、抑郁症等);风湿性疾病;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他妇科疾病;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
“要获得德国医疗体系的认可,尤其是进入医保体系,中药的有效性必须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Gustav J.Dobos强调,“任何一个新的制药立项要进入常规医疗体系最多需要10年,尽管中药已历经2000年的历史,但要进入德国的医保体系仍然需要科研基础获得认可。”
而目前中药获得正式认可有两种可能的渠道:一是获得联邦药物及医疗器械机构的认可,每个单一的中药都需要介绍、分析并证明对人体使用是安全的;二是按照《欧盟传统药物法》的规定,中医药产品要在欧盟使用超过30年,在欧盟外其他地区使用超过15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