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枫涟小区业主赵勇说,小区已经交房4年,附近的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一直是小区居民的心病,常常半夜会被刺鼻气味熏醒,严重影响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赵勇和小区居民们对垃圾处理的认识愈发成熟。赵勇说,大家意识到要解决垃圾处理的问题,只有在源头减量、综合利用,首先要减少垃圾产生,已经产生的做好垃圾分类,这样焚烧、填埋的就少,危害就少。“希望能为垃圾分类做点什么,希望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在张伯驹试点的垃圾分类中,社区垃圾被分成“干”、“湿”两类,“这样更为现实一些。”在张伯驹看来,对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机物这样的垃圾分类概念,容易产生歧义,既然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回收和减量,分类的标准就应该更加简化,方便居民们实际生活中操作,而“干湿分开”就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标准,“‘干’的部分,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资源回收,‘湿’的部分,可以作为餐厨垃圾集中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有水分和没水分的垃圾。
张伯驹说,这个想法最初借鉴了台湾经验,特别在台北,干湿垃圾分类效果很好。和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验相比,台湾的干湿垃圾分类的经验更切合北京垃圾分类的现状。
根据计划,7月份先统计出小区垃圾分类情况,八九月份开始推行干湿分开,对居民进行培训,带领居民去不同的垃圾处理场参观,请市政等部门和居民座谈沟通,直到大多数小区居民都实现干湿分类的目标。
张伯驹说,环保组织只是催化剂的身份,居民最终养成自觉行为才最为重要,届时受益的不单单是这两个社区,“希望之后可以推广”。
不能分类处理分类就没意义
清华大学固体废物控制研究所王伟教授表示,目前垃圾分类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垃圾没有地方去。首先要明确目的,向老百姓讲清楚,比如废电池干什么去了,但现在环卫部门也不知道废电池干什么去了,让老百姓收集废电池,最后又让它们进了大垃圾堆,这样会很伤害老百姓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要有规划,垃圾的收集、处理系统要配套,给分类垃圾找个出口,政府自己要搞清楚,垃圾要分几类,为何分,有分类系统,这并不难。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第一,要真正从需要分的地方分,比如废报纸能卖钱,这与效益挂钩,去向明确,可以将废报纸做成再生纸,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解决分类以后的出口问题,分出的垃圾,要知道去什么地方。目前,垃圾的处理措施,只是限用在餐饮业(如专门的餐厨垃圾回收公司,但并不接受居民的餐厨垃圾)。“只是喊垃圾分类,搞一两个示范小区,这没有什么意义。”
王伟教授表示,经过10多年垃圾分类的探索,收获还是有的,比如意识上有了进步,认识水平有了提高。比如,从最初垃圾分很多类,没有什么效果,到现在一般分为一般垃圾和餐厨垃圾两类。“不能一味地去责怪老百姓。分类的小区和不分类的,最后的垃圾是殊途同归,最终结果是一样的,这让老百姓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