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主要由烟草、钢铁、电力、化工、有色、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行业这十大行业为龙头,产生了芙蓉王、白沙两大卷烟集团,华菱钢铁集团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远大空调等名牌企业。近年来,湖南工业发展较快。“十五”期间,湖南工业以年均12.9%速度递增,比GDP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3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5.97亿元,增长24.3%。其中,轻工业增加值862.88亿元,增长20.5%;重工业增加值1793.09亿元,增长26.4%,增幅继续高于轻工业。优势产业增长加快,实现增加值200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加快4.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2 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5.0%。 2008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357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湖南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一是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在全部37个行业大类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烟草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食品加工、其他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藤棕草制品等8个行业大类有一定竞争优势。在436个行业小类中,有42个在中部乃至全国排前3位:配合及混合饲料制造、水果罐头制造、制茶、酱油酱料制造、苎麻纤维初步加工等17个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日用陶瓷制造、铅锌冶炼、锑冶炼、锡冶炼、有色金属合金等15个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资源型产业;铁路专业设备、铁路机车、机车车辆配件、建筑机械等4个依托技术优势发展壮大的制造行业;卷烟制造等6个其他行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尤其是在软件、生物医药、先进电池材料等领域独具特色,拥有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专业生物医药园区。三是营商成本较低的优势明显。湖南劳务成本低于广东省约40-50%,房价、房租等明显低于相邻的湖北。工业用水比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低近30%;非工业、普通工业电价较湖北低15.6%,大工业用电低7%左右,比东部发达地区(0.7-0.8元左右)更低。湖南营商成本只有广东的74%左右。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230.8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49.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1570.8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1.8%,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3.33亿美元,增长42.5%;实际引进省外境内资金702.3亿元,增长37.6%。私营企业进出口12.98亿美元,增长36.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81亿美元,增长19.7%。
湖南工业创造过许多全国第一:中国第一台磁悬浮实验列车,第一个双足步行机器人,第一架“蜂王”飞行器,第一台智能工具机,第一个电子U盘,中国最早的“银河”I、II型巨型高速电子计算机,第一副国产飞机刹车片等等,今天的湖南工业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形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电子与信息等十几个优势产业和以长株潭为代表的7个高新技术区。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098.84亿元,增长30.7%,在许多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湖南的制造工业实力雄厚、拥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远大空调、长丰猎豹等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龙头企业。目前,湖南的先进制造产业以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为长沙为基地的数字仪表产业群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产业群。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正使湖南制造业在中国迅速崛起。2008年,湖南已明确提出打造“世界机械产业之都”的宏伟目标。
湖南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兴办开发区,经过十多年发展、整顿,到现在,全省共有各类开发园区228个,其中国务院批准的3个,省政府批准的80个,市、州、县政府批准的118个,国务院、省政府和市州政府所属部门批准的27个。经清理整顿后,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共保留99个,其中国家级3个,即长沙、株洲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园区69个,省以下27个。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发园区作为我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三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经济实力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GDP30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3%,比全省高16.43个百分点,占全省总量的5.39%。完成工业增加值21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7%,比全省高7.27个百分点,占全省总量的12.16%。完成税收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6%,占全省总量的8.85%。从某种程度上说,3个国家级开发区已建成面积27平方公里,占全省城镇面积1.67%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39%的GDP,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全省3家国家级开发区出口7.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76%,占全省的24.25%;进口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5%,占全省的32.49%。实际利用外资1.46亿美元、省外境内资金18.6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10.32%、3.66%。到2004年底,3家国家级开发区共有外商投资工业企业126家,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的8.12%,其中进入我省世界500强的32家工业企业有13家分布在3个国家级开发区。今年,我省郴州出口加工区已获批准兴建,长沙霞凝物流保税中心也在兴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长沙经开区、湘潭高开区、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等一批园区都成为当地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区域。
二、已初显高新技术孵化区和产业聚集区特征
一批开发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并在园区内居于优先发展地位。3家国家级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69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0.94亿元,占开发区总量的6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亿美元,占开发区出口总量的89.2%;共孵化了28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产品)。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开发区的“洼地效应”带形成了不少产业集群雏形。如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三一重工为龙头的混凝土输送、隧道岩石挖掘机、起重提升机等重型机械产业;以长丰猎豹等企业为龙头的大客车、货车、吉普车等汽车制造产业群;以LG飞利浦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长沙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科技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群;株洲高新区形成了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能源环保三大产业群。还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如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望城台商投资区、邵阳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等园区,也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三、已成为城镇化的延伸和拓展区
开发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工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变了荒郊野村的旧面貌。全省各级开发园区大多依托老城区建设,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兴区并举,在所在区域的城镇化建设中起到了主体作用。如长沙星沙、株洲高新、湘潭高新、衡阳高新、怀化河西、常德德山、永州凤凰园、岳阳城陵矶、郴州经济开发区等已成为所在城市的最具现代化的产业新区;邵东、嘉禾、平江、石门、汨罗、耒阳等一批县(区)市办开发园区的规模已接近甚至超过老县城。开发园区的迅速崛起,为加速我省城镇化,引导非农人口转移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已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
许多开发园区把体制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采取了“管委会”的“准政府”管理模式,成功的实践了“小政府、多功能、大社会”的管理理念,保持了精简高效的运转。绝大多数开发园区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率先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较早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政企关系。此外,还在依法行政、投融资体制、滚动集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有偿出让、引进人才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