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土家族共有2639534人,主要分布在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所辖的各县、市、区以及常德市的石门、怀化市的沅陵、溆浦等县。
1、文化艺术: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绣织等,构成土家族绚丽多彩、独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歌谣、传说、故事、诗歌等,其中,《摆手歌》、《梯玛歌》、《哭嫁歌》最具代表性。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称。土家山歌分情歌、哭嫁歌、摆手歌、诉苦歌、劳动歌、盘歌等多种,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朴素无华,感情真挚热烈。传统的《摆手舞》土家语称“社巴日”,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土家山乡气息,每年春节期间,大家聚在村寨中设的“摆手堂”前举行摆手舞会,多时达万人。土家族地区流行的剧种有茅古斯、傩愿戏、阳戏等。茅古斯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戏剧,多在小摆手舞活动的间隙表演。乐器主要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以及打击乐器“打溜子”。“咚咚喹”是土家族具有特色的乐器,声音柔和悦耳,曲调活泼欢快。土家族工艺美术主要有织锦、雕刻、绘画、剪纸,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工艺水平。“西兰卡普”(土家语,即土花铺盖)是土家妇女借鉴鲜花、羽毛、晚霞和彩虹的自然色谱而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它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花。吊脚楼为土家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湖南永顺老司城、溪州铜柱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织锦技艺等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跳丧舞、土家族过赶年、土家社巴日、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织锦技艺等入选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风俗习惯:土家族聚族而居,十多户、数十户至百余户结为村寨。除本民族同宗、同姓人为主外,杂有少数汉族及其他民族。住房多为木屋瓦房结构。土家族转角楼建筑别具特色,转角楼在正屋的左右两端,向前延伸,楼上有伸出的悬空走廊,下有雕刻的悬空柱脚,称为“吊脚楼”;走廊外沿两边,檐角翘起,雄伟壮观,建筑工艺奇特,故有“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之说。饮食:以大米为主兼食包谷、薯类等杂粮;副食有白酒、糍粑、团馓、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土家族喜酸辣,男女老少都喜吃辣椒,有“无辣不出味”之说;爱凉(凉食)、热(火锅),好饮酒。服饰: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现除一些中、老年妇女服饰仍保持旧款式和青少年女子在喜庆、集会之日穿民族服装外,平日服装穿着与汉族相同。婚俗:婚俗独特,女儿在婚前1个月不参加生产劳动,在家绣花、做鞋。新娘离开娘家前7-10天开始哭嫁,以声音嘶哑为吉祥。《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接亲时,男方组织“接亲队”到女家接新娘、抬嫁奁,请“土家镏子”奏乐,并放爆竹,热闹非凡。丧葬:土家族的老人逝世,丧家请来道士主持丧礼,择日安葬。停尸三、五、七天为“丧礼日”。安葬前一天为“大葬日”,要宰牛、羊祭亡人。停尸期间,子女披麻戴孝,跟随道士叩头行丧礼,请人唱孝歌,哀吊亡人。亲戚朋友前来祭奠,吊唁亡人。节目:有赶年、社日、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土家族过大年比汉族提前一天,所以叫“赶年”。“社日”,有二月社和三月社之分,二月社日,祭伏波将军之弟,曰祭花鬼;三月社日,杀白羊,击鼓吹笙,曰祭鬼。礼节:土家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人不尊重。
3、宗教信仰:尊崇“梯玛”,“梯玛”,土家语意为敬神的人。汉语古称“巫师”,俗称“土老司”。土家族人认为他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崇拜祖先,土家族对本姓、本宗族的祖先都十分崇拜,土家族聚居区设有本民族祖先的土王祠、摆手堂。农历正月举行大摆手舞或小摆手舞、祭祀本民族祖先的活动。迷信鬼神。
4、禁忌: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踩灶和踏火坑中的三脚架;忌将衣裤和脏物放在灶上;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各种禁忌逐渐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