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保持本职的特色,临危受命写传奇
|
|
时间:2009-10-12 |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有这样一个人,他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在枪声中睡,在炮声中醒。他退休以后临危授命,年逾花甲的他在炮火声中续写了一个新的传奇。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先生。孙大使您好,欢迎您的到来。
(2007-06-05 09:41:20)
[孙必干]:
你好。
(2007-06-05 09:41:59)
[中国网]:
今天的访谈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都知道您临危授命去伊拉克复馆的那段传奇经历,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孙大使的近况。
从去年开始,您被任命为中东问题特使,在今年4月份访问了沙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并且顺访了欧盟总部,很多网友想请孙大使给介绍一下中东的形势。
(2007-06-05 09:42:12)
[孙必干]: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中国网与各位网友见面。我是2002年10月结束了我在伊朗大使的工作,年底就退休了。本来我已经开始过退休的生活,看看孙女,做做菜篮子工程,安度晚年,当然也考虑我还能够做一些什么事情。
2003年3月份,美国打伊拉克,我们叫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过去我们双方也有着友好合作关系,尽管伊拉克已经改朝换代了,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发展两国之间的关系。
(2007-06-05 09:43:34)
[孙必干]:
在打仗之前中国使馆已经撤退了,如果我们保持两国关系平稳过渡,应该或者必须要有人去伊拉克工作。外交部、中央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不久的时候就考虑,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对伊拉克的工作问题,所以就考虑派一个复馆小组。
(2007-06-05 09:44:38)
[孙必干]: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03年4月份,就是刚打完仗一个月,部里领导找我,现在考虑由你带队去伊拉克,问我有什么想法,可以不用马上答复,好好想想,和家人商量一下是否可以。我当时就说,这个没什么可商量的,我说我接受这个任务。因为对于外交官来说,组织上叫你去做什么就应该做什么,这对于外交官来说没有什么条件可讲,这就是这个职位的特色,所以当时我就答应了。
(2007-06-05 09:45:46)
[孙必干]:
为了郑重起见,我回去还是跟我的爱人、父母、孩子谈了这个问题,听听他们的意见。他们知道那个地方很乱,战火纷飞,我已经60多岁了,这样的情况下再去那个地方还是有危险的,家人很不放心,特别是我的父母,他们都已经80多岁了,他们怕我在伊拉克期间出什么事,另外也担心在我不在的时候他们自己会出什么事,所以他们的顾虑比较多。
我从事外交已经几十年了,家里人都很适应,也很了解,也知道大义是什么,尽管不放心,但他们还是非常支持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正式答复外交部,我说我接受这个任务。
(2007-06-05 09:46:22)
[中国网]:
您当时就临危授命,放弃了自己悠闲的退休生活,毅然决然地去了伊拉克。
(2007-06-05 09:47:26)
[孙必干]:
作为外交官,组织上考虑我还可以做这个事情,这也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
(2007-06-05 09:48:32)
[中国网]:
孙大使介绍了自己以前的经历,您现在是中东问题的特使,请您给我们分析一下中东地区的现况怎么样?
(2007-06-05 09:49:03)
[孙必干]:
谈起中东有几个概念说一下。中东是根据欧洲人的说法而形成的一种地理概念。
(2007-06-05 09:49:18)
[中国网]:
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中东地区是吗?
(2007-06-05 09:49:43)
[孙必干]:
对,过去以欧洲为中心,把离欧洲远的东方国家,比如中国、日本,我们都属于远东,离欧洲近的国家叫近东,把这两者之间的国家叫做中东,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没有什么近东、远东之说,大体上就是西北地区,23个阿拉伯国家,比如以色列、伊朗,从地质上来说中东的概念是这样的。
(2007-06-05 09:49:55)
[孙必干]:
我们现在讲的中东问题是一个政治概念,专门指阿拉伯或以色列、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当然也没有人硬性规定只能这个地方叫中东,但国际上是约定俗称的,一讲到这个就是中东。说到中国问题,我这个特使是专门处理阿以问题的。
(2007-06-05 09:50:23)
[孙必干]:
你刚才讲的问题主要还是阿以之间的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如果从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支决议算起的话,就是半个多世纪了。如果从1897年算起,就是世界第一次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召开,如果从那时候算起就是110年了。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长时间的问题,这期间阿以打了四次战争,都是以阿拉伯的失败而告终。
(2007-06-05 09:50:53)
[孙必干]:
在这四次战争之后,一些阿拉伯的人士开始考虑,战争不可能得到解决,不仅仅是解决不了,而且损失惨重,这是阿拉伯方面。以色列方面也在考虑,尽管他们处在强势的地位,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或者是绝对不可能吃掉阿拉伯。加上国际社会撮合的努力,形势开始好转。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了所谓的中东和平进程,第一次是从1973年日内瓦合会开始,当时阿拉伯国家抵制这个会议,不管怎么样,这是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序曲。之后有了阿以之间的合约,埃及退出了战斗。
(2007-06-05 09:52:36)
[孙必干]:
再就是1991年的马德里会议,是阿拉伯之间全面开始和谈的一个标志。从那时候到现在也有几十年了,但是阿以之间的争端还远远没有解决,相互之间经常有摩擦、纷争,甚至是冲突。和平进程走走停停,有时候进一步退两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东和平进程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2007-06-05 09:53:43)
[孙必干]:
现在这种状况还在继续,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问题不大,阿拉伯内部跟这有关的巴勒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内部又分很多门派,也是长期相互之间纷争造成的。所以整体来说,阿拉伯局势还是比较困难的。恢复、推动和平进程还任重道远。
(2007-06-05 09:54:25)
[中国网]:
我们知道,孙大使以前其实是在伊拉克等地区工作过很多年,退休以后任中东问题特使。请问中国对中东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态度?
(2007-06-05 09:54:58)
[孙必干]:
中国对中东问题处于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中东的和平,因为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和平和发展也是中东地区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同时主张怎么样才能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我们认为争端的各方应该按照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根据土地换和平的原则,通过和平谈判政治解决。现在历史和事实已经证明了,中东问题、阿以争端不可能用战争来解决,只能够走和平谈判、政治解决的道路。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在这个地区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和平共存、和平共处,所谓两个国家就是以色列、巴勒斯坦,两个民族是阿拉伯和犹太民族。这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2007-06-05 09:55:29)
[孙必干]:
在这个方针政策指导下,我们根据形势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总之,我们在联合国范围内,在国际会议内,按照国际和双边都按照这个政策开展工作,可以说奔走相告,苦口婆心。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的政策是公正的、正确的,是符合这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整体利益的,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按照这个方针去开展工作。
(2007-06-05 09:56:28)
[中国网]:
其实我们是一直努力地在推进和平进程。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在中东地区为了获取能源利益,不知道您对这种说法如何看待?
(2007-06-05 09:56:48)
[孙必干]:
我也听到一些这种说法,不过我认为这种议论恐怕是有点情况的,另外也有可能是不怀好意的一种说法。中国关注并且支持阿拉伯问题,关注阿以争端的解决,我们从50年代就开始了,1956年中国和埃及、叙利亚、也门建立了外交关系。另外中国是最早支持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民恢复他们合法民族权利而进行了正义事业,那时候不存在油的问题,当时中国已经有石油生产。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大的石油生产国,每年要生产一亿七八千万吨的石油。
(2007-06-05 09:57:05)
[孙必干]:
这种情况下,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那时候我们开始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事业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中国不是现在才积极参与中东的事务,过去我们没有买油的问题,我们大量进口是在1993年之后。我们现在处理中国能源的问题政府非常明确,首先还是立足于国内。
(2007-06-05 09:58:30)
[孙必干]:
另外,我们确实还要大量进口,我们尽量把进口的来源多样化。再一个,我们现在跟阿拉伯产油国有多方面的合作,其中我们每年进口的50%以上是来自于这个地区,我们今后还会继续进口,有可能还会扩大进口。
(2007-06-05 09:59:35)
[孙必干]:
我认为这种关系是一种正常的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是一个互利的关系。比如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大。作为中国来说,我们希望有一个稳定的、能够较大批量供油的供应者。对于阿拉伯这样的产油国来说,他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有支付能力的市场,这样两者是互补、互利的。
如果说中国为了能源而介入中东事务,即使从能源角度来说,中国的利益恰恰在于实现中东和平,只有中东有了和平,我们石油的进口才能有最根本的保证,才能有安全的能源。
(2007-06-05 10:00:11)
[孙必干]:
所以对于这种说法,我认为起码是不全面的。
(2007-06-05 10:00:45)
[中国网]:
谢谢。刚才孙大使在开始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概念上的区别,比如中东问题和中东地区的区别。很多网友也比较疑惑,大使和特使之间的职务分工,或者是角色上有什么不同?
(2007-06-05 10:01:22)
[孙必干]:
首先我不是理论专家,可能讲得不是很清楚。根据我的了解,一般地说特使是一个国家派往他国负有特殊使命的临时的外交代表。特使的使命从大范围来说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礼仪性的,比如出席一个国家新的领导人的就职典礼,国王的加冕,或者高级官员的婚礼或葬礼,这是一个礼仪性的;再就是政治性的,比如参加某些双边的谈判,或者推动一个政策主张,申办某一个国际会议,争取本国人在国际上的竞选,有时候也派特使进行游说,专项访问和会谈。所以分政治和礼仪两种,一般都是专门性、临时性的。
(2007-06-05 10:01:36)
[孙必干]:
派特使有很大的灵活性,一个是手续很简单。另外,职务根据需要或者问题本身的性质,有的可以很高,比如副总理,我们有好几位副总理,包括之前的副总理都当过特使。比如美国,前总统事务的特使就是国务院副部长。会议来不及的时候还可以直接任命某国驻当地的大使为特使,所以是一种很灵活的做法,这是临时的情况,但根据工作的需要,根据事情的性质也可以任命常设的特使,比如说中国中东问题的特使,虽然是特使,但是是常设的,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解决的,临时特使任务完成以后官复原职,像我还可以回到退休的生活,这是属于特使。
(2007-06-05 10:02:20)
[孙必干]:
关于大使,是由国家派到与他有大使关系的国家的最高代表,代表这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国家领导、政府首脑,甚至于国家元首。大使这个身份很特殊,因此大使的全称应该是特命全权大使,所以说他是有特别使命的,而且通常来说除了政府以外,他都要开议会通过,然后是国家元首任命,然后政府派出,出去以后还有一些复杂的手续。
(2007-06-05 10:03:05)
[孙必干]:
首先要告诉我们准备任命哪位委员,介绍他生平。对方还得同意,不是你任命就去了,必须对方同意才能去。还有国书,就是国家元首亲笔签署的,当然是国与国之间。中国还向联合国和国际其他一些组织派遣大使,比如联合国我们有两位大使在那里,在日内瓦的办事处我们中国也有大使。
(2007-06-05 10:04:25)
[孙必干]:
根据大使和特使的分工含义,大使代表一个国家常驻在另一个国家,并且是国家的最高代表。
(2007-06-05 10:05:46)
[中国网]:
谢谢孙大使的介绍。很多网友对大使可能了解的多一些,对特使的概念可能稍微模糊一些。
(2007-06-05 10:05:59)
[网友:]:
现在中国有多少名特使?这些特使都负责什么样的工作呢?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2007-06-05 10:06:33)
[孙必干]:
特使是有特殊使命的临时代表,一个事情完了就结束了。还有常设的特使,这是根据需要安排的。我国现在常设的外交代表现有三个,名称还是有点差别,比如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是2002年的9月份,先后经过两轮,一个是我的前任王世杰大使,再就是本人,我们叫做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2007-06-05 10:08:32)
[孙必干]:
另外关于朝鲜半岛事务,我们有一位中国半岛事务、朝鲜事务大使。上个月我们又任命了一位新的中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大使,不叫大使,叫特别代表。目前主要还是处理苏丹达尔富尔事务。三位大使都担负着不同的使命,说特使也是,但实际名称上还是有一点区别,分工也是有一些差别的。
(2007-06-05 10:10:58)
[中国网]:
中国经常性地运用“特使外交”,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成效?
(2007-06-05 10:13:46)
[孙必干]:
“特使外交”也是一种比较通常的做法。从定义上来说是有特殊使命的人,做一些特殊的工作,完成特殊的使命。中国为什么要任命中东事务的中国特使?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是中东地区本身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中东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二,有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第三,有古老的文明。第四,中东是一个矛盾的交汇点。这个特点本身就吸引着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各个大国的参与。
(2007-06-05 10:13:58)
[孙必干]:
第二点考虑,我前面讲了,中东非常重要,所以中东地区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世界所有的大国无不在中东问题上做很大的参与和投入。我前面讲了美国、欧洲、俄国,实际上还有其他一些国家都派有中东事务的特使。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作为安理会的成员国,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对于国际事务,对于世界和平是负有责任的,我们也理当对中东有更大的投入和参与。
(2007-06-05 10:15:34)
[孙必干]:
第三点考虑,派中东事务特使有一些国家已经这么做了,我们当时还没派,所以,从国际上来说也欢迎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特别是阿拉伯明确希望中国派特使。我记得2000年4月份,江总书记访问巴勒斯坦、以色列的时候,当时的阿拉法特主席就明确提出,需要派出中国大使,不仅有这个需要,他们也欢迎我们去。
(2007-06-05 10:17:32)
[孙必干]: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国力和影响不断提高,中东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能源上、安全上,对于中国来说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离我们很远了,而是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之间的利益也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情况下中国任命中东特使,我的理解是出于以上几点考虑。
(2007-06-05 10:18:24)
[中国网]:
谢谢孙大使。在访谈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孙大使,我今天是第一次面对面见到孙大使,其实我几年前在电视上就见到您了,我记得您当选了04年感动中国人物。
我当时看得非常感动,而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您成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位带保镖的外交官”。很多网友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2007-06-05 10:18:49)
[孙必干]:
美国打伊拉克,这个战争我们是不赞成的。3月20号,在美国打伊拉克当天,中国外交部就明确表示我们不赞成这个战争。不管赞成不赞成还是打了,3月20号开战,4月9号美军就已经打到了巴格达,4月15号美国人宣布已经控制了伊拉克全境,5月1号布什总统宣布对伊大规模战略行动已经结束。
宣布是这么宣布,但实际上我们看到,从那时候到现在已经四年了,伊拉克境内的状况还是非常令人担忧,各种形式的抵抗暴力、恐怖活动频发。除此之外,宗派之间的矛盾、教派之间的仇杀兴起,特别是从去年3月以后,总的来说伊拉克局势到现在为止仍然还是非常令人担忧。
(2007-06-05 10:22:14)
[孙必干]:
虽然现在美国在调整对伊拉克的政策,调整的重点当然是要稳住伊拉克局势,能够减轻他们的重负,但是看起来美国的调整到现在为止还看不出有多大效果,这是伊拉克总的状况。
(2007-06-05 10:23:10)
[孙必干]:
回忆我当时的情况,我们在中东工作的人都知道,因为打起仗来战争局势无法收拾,我们确信伊拉克的武力、国力都不成比例,所以美国会很容易拿下这场战争,事实也是这样,40天解决了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但问题是拿下这个战争之后,并没有制约伊拉克,所谓赢得了战争、失去了和平。特别是初期,我们听到外界媒体关于伊拉克很多战争情况的报道,实际上我们还不知道里面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
(2007-06-05 10:31:10)
[孙必干]:
4月份我们组织了一个小组,我们这个小组6月初就集中了,开始这个小组由7个人组成,其中有4个人是从原来驻伊拉克使馆撤过来的,另外2位已经定了到条件比较好的使馆工作,我是已经退休的。后来不仅我本人,我的7位战友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或者家庭的原因在困难面前犹豫。
(2007-06-05 10:31:45)
[孙必干]:
当时我们去伊拉克的时候本身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都是一往无前的跟着我到了伊拉克。带保镖、防弹车都是后来的事情。刚开始组织复馆小组的时候根本没有谈这个事情,当然事情没到这一步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怎么样,所以根本就没有这些问题。
(2007-06-05 10:32:23)
[孙必干]:
我们当时7个人当时不包括武警,我们6月底到了那儿,7月份我带了两个外交官,一个司机,然后开车过去的。因为我是复馆小组的组长,要完成任务,必须亲自到那个地方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说实话,当时所看到的情况比我们听到的,甚至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安全的状况恶化已经到了难以描述的程度,有各种武装和暴力,后来还兴起了绑架、杀人、斩首。
(2007-06-05 10:36:41)
[孙必干]: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去是有工作和任务的,必须外出,但只要出去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危险,特别难办的是,根本不可能估计到,比如我可能在什么地方碰到危险,什么时候能够赶上,这是无法预知的。国内考虑到这个地方的特殊性,同时也参考了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当时在伊拉克外交官的做法,所以后来决定:第一,派武警。这是中央领导,包括胡锦涛主席亲自决策的,由北京武警总队来负责配备。
(2007-06-05 10:38:07)
[孙必干]:
由于任务直接下达到北京武警总队,整个北京武警总队非常重视,他们也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和选择,很多人里面挑一个,战士都是很可爱的,因为他们一直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觉得有一个战争的环境对于年轻的战士来说机会很难得。我们有困难所以请他们来帮助,他们觉得是我们对他们很大的信任,甚至觉得是荣誉。
在这样的情况下派了6位武警,有一位团长、有一位连长,还有四位也是老兵,就是士官,加入到了我们7个人的队伍,所以我们当时复馆小组最多的时候是13个人。
(2007-06-05 10:38:37)
[孙必干]:
我在这里要说,我们开始的7位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后来加入的6位武警更加充实了我们团队的战斗力。武警到了之后,我们从约旦出发,乘几辆车到了巴格达。因为安全没有保障,后来我们定了防弹车,没有一个公司敢于承担把两辆防弹车运到巴格达的任务,所以后来防弹车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在防弹车到之前,因为我们要出去工作,所以只要出去就有武警跟着,当时就是有两位武警跟着我出去活动。
不光是我,其他的外交官只要有事出去也有武警跟着。我们感觉有了武警的存在,在心理上觉得增加了安全因素。但其实我们都很明白,即使有武警跟随,也不能完全避免出现意外。
(2007-06-05 10:40:17)
[中国网]:
大环境确实太危险了。
(2007-06-05 10:41:36)
[网友 红袖天舞:]:
当时情况那么危急,您自己可能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不知道您是怎么对家人说的?对家里报信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是报喜不报忧?
(2007-06-05 10:41:54)
[孙必干]:
当时我们通信很困难。伊拉克当时仗打了之后整个城市的通信都瘫痪了,但我们能够找到最先进的通信设备,这个通讯设备也是有限制的,时好时坏。
(2007-06-05 10:42:15)
[孙必干]:
这种情况下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一个月能和家里通一次话,我们安慰家人的情况比较多,也可以说报喜不报忧,特别是老人,本来他们就担心,如果说太多的话他们会更加担心的。
(2007-06-05 10:42:29)
[中国网]:
听了大使的经历我很尊敬您,同时我觉得您的家人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2007-06-05 10:42:44)
[孙必干]:
我们所有人员的家属都是好样的,没有一个人到我面前来叫苦。虽然我是复馆小组的组长,但我对我这个班子很放心,因为很少有麻烦事,所有的成员一听到什么事都是积极向前的,所以在小组内部我没有碰到任何麻烦。
(2007-06-05 10:43:13)
[中国网]:
在事业上的成功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2007-06-05 10:43:34)
[孙必干]:
对,他们是无冕之王。
(2007-06-05 10:43:50)
[中国网]:
您其实在94—98年期间也在伊拉克工作过,后来担任了复馆小组的组长,重建了在伊拉克的大使馆,我想战争前和战争后的伊拉克,对您来说印象肯定是比较深刻的吧?前后的变化请您给大家说一下。
(2007-06-05 10:44:22)
[孙必干]:
我还是讲一点背景,因为伊拉克先后打了两次战争,第一次是两伊战争,一打就是八年。对两伊来说都有很大的损失和创伤。按道理来说,一个国家在八年战争之后应该珍惜和平的环境,休养生息,但是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又打了一场战争,就是90年8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国际社会、联合国有一系列的决议对伊拉克进行强制性的、全面的制裁。
(2007-06-05 10:45:05)
[孙必干]:
所谓强制性、全面的制裁主要是几个:一个是不让他出油,伊拉克是石油国,主要经济来源和外汇都是靠油。第二是禁止有关的武器,冻结在国外的资产,海空禁运。所以在一系列的制裁下,还规定伊拉克要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合作小组对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武器进行核查,一个是禁运,一个是核查,已经把伊拉克弄得国力大伤了。
(2007-06-05 10:45:41)
[孙必干]:
94、98年我们在伊拉克的时候,我们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到,伊拉克非常困难了,但是他还能够做到两条:人员最低限的物质供应还有。每人有一个卡,就是供应卡,有九种物资,大米、面粉是属于供应的,每个人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钱,就是能够维持活下来的水平。
再一条,虽然在海湾战争中被美国联军打得非常惨,但是萨达姆的那一套党政军警特这个系统强有力的国家系统还存在,国家从表面看起来社会治安的情况还比较好。一个是人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安全没有问题。
(2007-06-05 10:46:28)
[孙必干]:
美伊战争之后,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没有了。每一个人都处在惶恐不安、朝不遇夕的状况,如果早上出去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回来。再就是生活的保障,在战乱的情况下,就业率可想而知,没有事情可干,有事情也不敢干。后来外界报道,重新组织警察,排队去应征,所以就业状况非常糟糕。
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生活更加没有保障。战乱的情况下物资供应谈不上,过去就已经缺医少药,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没有保障。在那儿的人除了特别的以外,不能指望和想象在那儿得了什么病可以找到什么药或者找什么医生去看,很多伤员因为没有麻药都无法做手术。所以说战后从几个方面来说都是非常恶化的。
(2007-06-05 10:47:06)
[孙必干]:
美国占领巴格达的时候,不久就下了一道命令,要解散政府、军队,这样的话问题就大了。伊拉克过去号称自己是一个地区的强国,百万大军,后来经过整顿变成了40万,把40万的军队解散了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必然是有些人躲起来,有些人逃跑,还有一些人也会连人带枪跑到其他地方。整体来说,伊战前后我认为老百姓非常苦,特别是安全状况比过去更加恶化了。
(2007-06-05 10:48:06)
[网友:]:
我们了解到,您有30多年的外交生涯,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的也门动乱,也目睹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利比亚的轰炸,更是亲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危机。这么多丰富的经历,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您所经历的最危险的时刻?有过这样的经历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最危险的时刻是去复馆的那段时间吗?
(2007-06-05 10:48:28)
[孙必干]:
刚才都讲过了,70年代在也门工作,当时也门政局动荡,也门1962年有一个共和国革命,共和国军队推翻了王室,但是王室还是存在,进行反攻,所以最危险的时候王室的部队三面包围了首都桑那,中国当时还是支持共和反对王室的,所以中国驻也门使馆就留在那儿,保证我们的真诚态度。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据当时在那儿的人说经常有飞弹。这个政局从那个时候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就不稳定,所以70年代我在那里工作的时候政局确实不稳定,我经历过几次政变,四次更换国家元首,这是一个。
(2007-06-05 10:48:48)
[孙必干]:
80年代在利比亚,比如86年,美国轰炸利比亚,为了投弹投的准确,100多架飞机超低空飞行,把屋顶都掀开了,当时我们在那里工作。海湾战争时我们也在,当时萨达姆向沙特发飞毛腿,大概是43个飞毛腿打到利雅得,当时我们也在那儿。这个地区总体来说是非常动荡的,但是一般来说,影响这个地区、国家,对使馆和外交官来说还是经历了。虽然我经历了这些动乱,但我们也都在那个地方,也不能说没有危险,万一赶上就危险了,但真正的危险和困难还是在复馆那一段,因为太没有保障了。这是我们的工作,既然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就要去完成,因为外交是国家行为,我们工作,我们的使命都是为了国家,所以没有什么价钱去讲。
(2007-06-05 10:49:31)
[孙必干]:
碰到危险第一是要面对它,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多想你的使命、工作,多考虑你的事业,在伊拉克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总是考虑危险就不可能去工作,而且也没有办法工作,所以要以事业为重。第二,不要做无畏的牺牲,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们当时在伊拉克就有这么几条:一,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要外出。当时大家都没有私事,因为没有商店,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逛,网吧也没有,所以没有特别的事情不外出,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2007-06-05 10:50:24)
[孙必干]:
二,凡是有公务外出,有武警随位。比如他们跟我出去也是开吉普车,凡是外事活动武警要全副武装,武器都是带着的,而且都是上膛的,一有了事情可以开火。所以第二条就是只要出去就得有武警随位。三,针对当时的情况我们有一些措施,什么时间出去可以选择,走什么路线可以选择,有一些路段经常会出现问题,要尽量避开。不要说汽车炸弹、路边炸弹,一般汽车都停在边上,路边炸弹很隐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有,甚至于一个垃圾桶里面都有,所以我们走路尽量走马路中间。
(2007-06-05 10:51:09)
[中国网]:
我的感觉是不仅要有勇,还得有谋。刚才网友问孙大使的体会,在我看来孙大使给我们讲了那么多炮火当中的故事,都讲得那么平淡,不知道是不是和您的经历有关,是不是经历了大风大浪才有了今天的这份从容,我对您的这份从容是非常尊敬和敬佩的。
(2007-06-05 10:51:36)
[中国网]: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会对每一位来中国访谈的曾经驻外的大使问同样一个问题,您驻外期间和当地民众有没有一些接触?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2007-06-05 10:52:03)
[孙必干]:
从使馆的工作,包括特使的工作看是官方的,有特殊的使命。我就任特使以来三次到中东国家去访问,三次出席国际会议,很忙、很紧凑,来去匆匆,有时候七八个国家用几天的时间就走完了,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很难和普通民众见面。使馆的工作因为有特殊使命,更多是做双边关系工作,所以一般来说使馆的工作是面向上层的,但是也不排除在驻外期间整个的活动中也会不时接触一些老百姓。
(2007-06-05 10:52:18)
[孙必干]:
说实话,有些民众对中国非常友好,阿拉伯过去是游牧民族,骆驼加账篷的王国,有时候随潮而居,是一种很豪爽的个性。我第一次工作是在也门,当时一个地区的长老请我们的大使到他们那儿作客,我当时是翻译就陪他去了,我们车还没到,所有人都在那儿放枪,他们说这是他们的习惯,他们说对中国的客人才会鸣枪。整个村子、部落的老百姓都来,看到中国人非常高兴,非常友好。
(2007-06-05 10:52:45)
[中国网]:
把你们视为了贵宾。
(2007-06-05 10:53:29)
[孙必干]:
对。比如到利比亚,我们休息的时候开着车会到农村、郊区看看,老百姓一看到中国人根本不问为什么就把你请到家里,有的现宰羊款待我们。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心理感觉非常高兴,所以就入乡随俗,老百姓招待我们吃饭,比如来一个烤全羊,或者是煮的羊,他们有时候吃饭是抓饭的,用手,比如把羊的舌头用手拉出来放在我们的碗里,这是对最尊贵的客人的做法,这是他们非常真情的表示,所以我们也会入乡随俗,跟他们吃在一起、喝在一起。
(2007-06-05 10:53:40)
[中国网]: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尊敬和友好的交往,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去促进他们的和平。我们也衷心地希望这些热情、好客的老百姓能早日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
(2007-06-05 10:54:01)
[孙必干]:
作为中东特使,这是我们应该为之奔走和奋斗的一个目标。
(2007-06-05 10:54:36)
[中国网]:
非常感谢孙大使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现场,和网民朋友们一起分享了您非常惊险的经历,非常感谢网友的关注,再次感谢孙大使的到来。再见。
(2007-06-05 10:54:49)
[孙必干]:
再见。
(2007-06-05 10:55: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