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迁非旗籍居民于外城时,明确规定僧、道仍可留居内城的佛寺、道观之中。什刹海之名有两说。一说后海两岸有什刹海寺;一说环湖有净业寺、广化寺等十座巨刹。两说均有其理,但细究什刹海地区的寺观,不完全的统计已有四十余座,可谓京城之中的“海天佛境”。迁居外城的高级官员“五更早朝”,下级官吏“上衙点卯”确实有路途之劳,于是有不少寄身寺庙之中以免“迟到”。时人称之为“庙寓”。如果说宣南是“士乡”,什刹地区众多的寺庙可以说是宣南士人的“行馆”。行馆设于寺庙之中,佛道宗教文化为了适应士大夫阶层的需求,也就进一步儒化。古有“孔子之徒不拜佛神”之说,士大夫把中外宗教视为一种“学问”,对“学问”的态度是“探讨”而不是“信仰”。佛教顿悟之说、佛寺中的禅境是官场之人开释、解脱的需求,得意之士、失意之士均会产生“太累了”之感,均需要“换境”,以达到“心随境迁”、“心境相怡”。佛寺中“曲境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画境,晨钟暮鼓的声境,融汇为禅境中的意境,正是世人舒心换境的最佳去处。
什刹海宗教文化儒化,在茶文化、棋文化、琴文化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许多士大夫阶层人士游什刹海时,好到寺院中来品茗。“入寺”本应“礼佛”,但入寺后只“敬上香资”,并不上殿叩拜。直入茶寮,在禅境之中悟会茶的灵韵,以达到物与我的顿开顿释。什刹海地区的棋社大多设在寺庙之中,因为对弈需要有个静、净之境,堂室轩敞、花木扶疏的寺观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对弈之时“容千军万马于方寸之间,浩然之气常发于黑白之阵”。所以对弈之道不但是养生之道、怡情之道,亦有利于雅志、砺行。进入棋境是寄托与解脱,亦是憬悟与拓思。古筝、古琴属于高雅乐器,春秋时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就以琴相交,成为志在高山流水的知音。结琴社于寺观之中,有“悟”、“省”之意,亦有超尘之追求,冀希用琴的韵缀调节世间的繁纷,使人心态超于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