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甚多,“净业观荷”、“白莲洗马”、“大阅兵鞋”、“广化河灯”、“银锭观山”、“普济晚钟”、“汇通晴雪”、“柳下清音”、“绿茵奉经”……这些景观的形成和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的共同参与是分不开的,并和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娱乐文化、诗文化、棋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曲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什刹海休闲文化。
“休闲”也就是“换境”。囿于市尘之中,均会产生对三境的追求。三境首先是生境——充满了绿意与生机;其次是画境——超越主观的美;再其次是意境——用主观去拥抱客观。什刹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换境的需求,环湖又多寺庙、别墅;茶棚、酒肆;诗社、棋社;曲会、谜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世人得到了开释与解脱,也产生了寄托与冀希。同时也陶冶了情愫,迪涤了心怀。多少人在什刹海留连忘返,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见诸于文载的名人亦不胜枚举。
元代的虞集、揭奚斯、赵孟、萨都刺、宋……;明代的袁宏道、李东阳、米万钟、吴宽、于慎行……;清代的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法式善、洪亮吉……;辛亥革命以后的鲁迅、章太炎、梁实秋、老舍、张伯驹、陈垣、胡适、陈半丁……都和什刹海有不解之缘,或卜居、或小住;或诗咏、或游宴。他们的妙笔均为什刹海生花。
什刹海是京城文薮,又是全方位开放的京城水乡,全方位的开放使得什刹海文化具有多元性,在多元之中又具“混融”的特征。见诸文载的名人在什刹海留下了吟咏之篇,不见于文载的常人也在什刹海一展风采。诸多的民俗活动、清音桌一类的自娱活动是有什刹海特色的大众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均寓于休闲活动之中,均侵润了湖光水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