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牐牪砬?是北京曲艺的一种,相传起于清朝初期,盛于乾隆年问,由京师旗人中盛行的戏曲高腔脆白发展而成。后来,岔曲与牌子曲合流,其基本曲调被拆为单弦的曲头和曲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岔曲仍在北平地区流行;50年代以后,时代变迁,逐渐衰落,演艺之人,寥若晨星。岔曲虽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多年来对其研究相当薄弱。因此,金启平、章学楷先生合编的《北京旗人艺术——岔曲》,是北京清代通俗文艺研究的标志性之作,也是岔曲艺术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牐牪砬?盛行于清中期,且经久不衰,当时举凡京城人家宴聚喜庆,常邀擅此道者赓歌。由于得到了清廷的支持,那些喜爱岔曲的旗籍子弟也以此为荣,称作票友。其词亦雅亦俗,上撰自名公巨卿,逮诸文人墨客,下至衢巷之语、市井之谣,无所不涉及,无所不包容,或吉颂或闺情或世风或缀言或感怀或改古人文赋,“风花雪月之词,登山临水之作蔚然并兴”②。岔曲有小岔、中岔、长岔,少则几十字,又称六八句脆唱,多则数百字,也有千余字的岔曲。每首均不留作者姓名,但绝大多数岔曲或雅驯或真挚或奇俊,既不知费去了多少文人心血,传递和积淀了当时文化上的情结和关怀,又体现了北方民族的粗豪、自然和洒落,往者流行岔曲之多有比之“树叶之谚”③。清末票房凋敝,岔曲亦随之式微,但是,随着票友们的纷纷下海,岔曲之声不绝,与京畿种种适观适聆者斗奇争妍。赵俊亭先生①说:“八角鼓一门尤为北京特有之曲词,津门虽盛发源始自北京,荟萃之地洵非虚言。每上场必先唱一段名曰岔曲,声调铿锵词句幽雅,皆爱好者文人消遣之作也。”留及至20世纪50年代,很多京城旧人尚喜、尚能歌之③,但自20世纪80年代,这门艺术实如荒草,自生自灭。在田野访谈中知,20世纪50年代前从师聆教、颇通此艺者,现京中仅数人而已。我慨叹其凋寂将消,故与章学楷、杨世安二位先生爬梳旧本,搜民间所藏,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牐牬永?史来说。岔曲名称的来源, 《道成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记载:“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两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排(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减(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讹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恭亲王奕诉之孙溥德在《岔曲选存·序》中说: “岔曲相传起于征金川时,军中有宝小岔者,创为此调,故名其为岔曲。”齐如山在《升平署岔曲·序》中也说:“吾国各地小唱之腔调至繁,而岔曲惟旧都有之。”北京作为清代京师,是首善文化之区,自顺治元年(1644),到宣统三年(1911),凡268年,时间漫长。京师内城,居住旗人;旗人文化,自有特色。满洲的语言、宗教、八旗、文化、礼仪、习俗等,都在京师文艺中表现鲜明。京师旗民中满汉文化互相融合。京师旗人艺术与京师民人艺术的结合,其特色之一例是岔曲,其融合之一例也是岔曲。但是,二百多年来,缺少岔曲研究的论著。《北京旗人艺术——岔曲》的出版,则以填补之。
?牐牬拥卦道此怠2砬?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其内容很多取自北京的民俗与地理。如《雨儿漾漾下·北京胡同名》云:“雨儿囗囗下,炒豆发了芽,身披蓑衣纺棉花,沙滩儿种得是黑芝麻。(过板)山老儿贪玩,吹喇叭,马大人追贼把钱(卧牛)钱粮丢下,去到那,十景花园打嘎嘎。”岔曲中如“书名”“画名”“戏名”“地名”“烟名”“酒名”“茶名”“菜名”等,贴近市民生活,生动丰富有趣。岔曲的说唱还要用京腔京味儿。这些都体现出岔曲的北京文化的印记与北京地缘的特色。岔曲在北京,清末到民国时仍在流行。自“文化大革命”之后,样板戏独唱,岔曲更衰落。尔后,在北京舞台上,岔曲已成绝响。岔曲艺术,能断档吗?太平兴文,自不能绝。2006年岔曲被列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我想起了唐人温庭筠《早秋山居》中“树凋窗有日”的诗句。诗尚比兴,以此言之,这句诗正反映出岔曲的两种境界——树叶凋落是可悲的,因为它由荣转枯而凋落了;窗前有日又是可喜的,因为它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重和保护。这不仅是岔曲的有幸,而且是人类文化生命的有幸。《北京旗人艺术——岔曲》的出版,则以传承之。从文化来说。岔曲的特点是:自然、真挚、奇俊、生动。岔曲有雅有俗,举凡识字者均可阅读,即使曲词雅训,亦可词通意达;举凡懂北京方言者,都可体会其中滋味。岔曲文化平台,因其既平且大。曲词或与人物故事竞趣,或与倦鸟孤松争韵,但不求伤悲的心路是岔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然,不求伤悲也许是历代民间俗曲的共性。岔曲来自民间,常被斯文所轻。其实,《诗经》的“风”不是也来自民间吗?它后来却被列为经典。这说明高雅与通俗,经院与大众,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书是通过搜集、整理从清中叶至1960年前后160多年,有关岔曲的雕梓书籍和民间藏本而成,对岔曲这门民间艺术进行挖掘与整理并加以提高。《北京旗人艺术——岔曲》的出版,则以弘扬之。
?牐牬游南桌此怠=?《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岔曲选存》《岔曲选录》《升平署岔曲》等,以及《北京传统曲艺总录》《车王府曲本》《别婪堂》《百本张》,还有民间所藏抄本等书中的岔曲,加以总汇。其《岔曲曲目汇编》一章,所汇编之曲目,是自清乾隆迄今,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最专门的岔曲曲目汇总。该书的宗旨:求实辑录,理其大观,不拘泥于词语雅训,不拘囿于今不能歌,既保持这门北京遗失着的民间艺术的本色而极力避免主观性,也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和研究岔曲饶有意味的文化现象。其成书之艰难,诚如著者《前言》云:“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北京旗人艺术——岔曲》的出版,则以集成之。
?牐牬友?术来说。此前的《岔曲选存》《岔曲汇编》等刻本、写本、抄本、稿本,多是岔曲汇录,罕有学术品位。《北京旗人艺术——岔曲》一书,则具有学术性。本书学术价值,粗略概括有六:其一,对岔曲的源流、特点、演变作了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创新性的论述,反映了21世纪初国内外岔曲研究的新水平。其二,全书《岔曲曲目汇编》辑录岔曲1289首,较傅惜华先生《北京传统曲艺总录》(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的1026首(且多有重复)多263首。其三,全辑录岔曲曲词598首,从景物、赞咏、文赋、闺情、遣怀、故事、吉颂、世风和缀言中,鲜活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面。其四,书中按照“首句为题——曲名——第一乐句”的规则,因而避免了同一首岔曲的重复出现。其五,书后的附录,辑存重要罕见资料,免去学人查阅之苦,为读者提供阅读与研究的方便。其六,书中金启平先生的《前言》、章学楷先生的《岔曲研究》,均反映了当代岔曲研究的高新水准。《北京旗人艺术——岔曲》的出版,则以阐述之。从作者来说。金启平先生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是我的同事、挚友,毕业于北京大学,系清康熙帝第七子胤(允)韦占的十世孙,爱新觉罗血胤,旧隶皇家宗室,为人坦诚,肝胆颇热,熟悉满洲掌故,濡染旗人性情,了解京城市井风俗,痴心研究传统文化。章学楷先生,满族,北京人,师承岔曲名家赵俊亭、德俊峰先生,不仅于岔曲能演唱,而且于岔曲有研究。他回忆说:“我自幼随先生(赵俊亭)学习岔曲,聆受其教诲,对词曲词目无不尽心搜集,历数十载,集腋成裘。”其大著《联珠快书》2005年在香港出版,则是先生研究八角鼓艺术成果的一个展现。既能演唱岔曲,又能研究岔曲者,章学楷先生名副其实。二位先生,各伸所长,合作成书,珠联璧合,有所创新,令人敬叹,前继古人,后启来者。《北京旗人艺术——岔曲》的出版,则以明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