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各级外经贸部门的压力很大。
一份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江苏、上海和浙江出口分别列全国同比降幅前三名,下滑至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江苏和上海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5.6%和23.7%,浙江下降19.2%,相比之下,此前的重灾区广东省下滑仅为18.5%。
而今年一季度,长三角16城市GDP为1.2万亿元,其平均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5.2%,贡献率主要来自消费和投资,进出口的贡献率为零,特别是出口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面临挑战。
中国社科院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张颢瀚把这一情况归结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商务部密集调研
伴随越来越多企业的倒闭,赴京联系业务的浙江创今盛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洋面露忧色。他的公司正打算从IT外包服务转行旅游业,“从目前来看,中央的调控政策效果被大打折扣,长三角是全国的重灾区,浙江又是长三角的重灾区。”
“从危机的影响看,长三角地区减速的幅度最大、受到的冲击强度最大、影响面最广、不确定因素最多。”张颢瀚说,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抗压力强,但长三角的企业有一个共性,经济外向度高,同质化竞争的产业集群多,产业结构为高能源、高消耗、低附加值、低成本,因此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
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商务部高度重视。江苏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白金良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最近商务部各司局前往调研的“特别多”。 商务部调查组成员刘明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今年第三次到长三角进行出口形势的真实触摸了。
在前往江苏调研时,刘明主要考察了来自机电、纺织、化工、轻工等行业的8家出口企业和3家服务外包企业,“并未达到完全好转的程度。活下来的企业开始恢复生产,但是并未出现加班加点的情况。”刘明发现。
而在对浙江的调研中,商务部发现,虽然浙江的数据是两省一市中最好的,但民营企业却受害最深。“浙江作为出口大省,外贸回升缺乏基础。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他们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在需求下降、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往往主动压缩生产,从而造成出口大幅下降。”身为民营企业家,陈小洋深有感触。
据了解,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则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亲赴上海,就上半年商务运行形势进行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华东六省一市外贸形势座谈会。记者了解到,仅仅两天的短暂停留,陈德铭就先后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商务部门主管及有关行业协会、企业分别召开形势座谈会,行程紧密。
“宁可把困难和风险看得更重一些,把应对危机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陈德铭希望借此鼓舞长三角企业的士气。在过去的半年里,这些企业几乎成为全国宏观经济走势下的“弱势群体”。
出口组合拳
在陈小洋等企业人士眼中,商务部大规模调研的展开,可能是政府扶植政策出台的先兆。
记者从商务部外贸司获悉,商务部正在对现有的外贸政策进行系统的重新审视,下半年将会有更多有力度的政策出台,内容涉及人民币汇率、出口信用保险、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
另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是,面对日益缩水的出口数据,地方政府频繁出台优惠政策。
如上海市出台了“保出口21条”,将积极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作为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保出口,江苏省打出“组合拳”,出台了多项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出口的新举措、新办法。包括快速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限额满足率和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等。
浙江则把重点放在了转内销上。浙江省内贸办公室副主任余永胜表示,浙江省商务厅等部门组织了多场内外贸企业的对接采购活动,目前正在积极研究新的政策,让外贸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内销市场对出口企业来说是一个太新鲜的课题,目前国内的零售企业在付款规则、进场费等方面均有要求,让外贸企业很难接受,因此,不少企业选择继续观望,而不是积极洽谈进入国内市场。”余永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