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东直门外20多公里,机场高速路边新开发了一个大型居民居住区,名曰“望京”。2001年8月,我满怀喜悦入住望京。几年来,目睹了望京的巨大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平坦,公交车、私家车川流不息,绿化美景赏心悦目,文化商贸设施即将竣工……啊!望京,生气勃勃、生机无限,处处充盈着现代化气息。作为望京人,我常常想:望京,这个名字是谁起的?这个称谓缘何而起?望京这个地方又有什么历史文化资源?这引起了我追溯“望京”这个名称的来历和历史文化渊源的兴趣。
首都北京是六朝古都,名副其实的“天子脚下”。北京,早在宋辽时期,是辽的陪都,也称燕京。北宋沈括(1031—1095),曾作为北宋朝廷的重臣出使辽国,参与北宋对辽和夏的防务。沈括在他所著的,被英国中国史学家李约瑟称誉为“中国科学史坐标”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京都东北五十里处有望京墩一座。由望京墩而来的这个地名,是目前能查阅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北京这个名称是在明朝以后才有的,比望京的名字还要晚几百年。后来,这里就有了两个小村,大的叫大望京,小的叫小望京。
想当年,不管是来自白山黑水的金戈铁马,还是来自大漠以北的驼铃商队;不管是来自松辽平原谋生的平民百姓,还是出使中国的异国朝廷重臣,他们千里迢迢,万里风云,入山海关,翻燕山峰,,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心里该是多么高兴呀!人们带着急切的心情登高瞭望,有人大叫:“快看呀!我看见了,看见京城了!”这一发现让大家精神抖擞:到了,终于到了!队伍中其余的人也纷纷登高瞭望,在那蓝天白云之下,高耸的城墙,巍峨的城楼,袅袅升起的炊烟,大家立刻整理行装,策马扬鞭,直奔京城。
为了便于瞭望,人们在这里推土筑墩,这便是望京墩。然后,四方商贾纷纷来这里聚居置业,建立村舍,由望京墩而衍生出望京这个地名,便名扬四方,繁荣起来。也许,当年沈括出使辽国,归程中也曾在这里停留,登高瞭望过,要不怎么会在他的书里留下这一笔呢?
望京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块人文资源的富矿,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在建设现代化“数字望京”、“国际望京”的同时,还重视“人文望京”的建设,珍惜和宣传我们脚下这块风水宝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血脉和根基所在,要大力开发和利用,以提高现代文明的品味和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