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节之一。老北京人习惯上俗称为五月节。端午也叫“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这么多别称,也说明了端午节来源说法很多,各有不同,大概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北京民俗协会王作楫老师告诉我们,和端午节起源有关的人物也很多,除了屈原外,还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传说苏州的相城门是伍子胥用糯米修的,并且修好时就预言第二年苏州地方有灾。第二年苏州果然遭灾,出现了饥荒,人们就用相城门的糯米果腹,度过了灾年。另外,古时候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是在端午这个“恶月恶日”出生的。因为这一点,他的父亲很不喜欢,要把刚生下来的他扔掉。他母亲舍不得,偷偷抚养他长大,最后成为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食:不光吃粽子
粽子当然是端午最重要的食物。但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食俗。
王作楫说,端午到了要吃桑葚儿和樱桃。桑葚儿分为黑桑葚和白桑葚两种,意为吃掉不祥的东西。樱桃谐音“英逃”,就是“英雄一到,坏东西统统逃跑”。当然,很大可能也是因为这时节这两样水果正当时令,正是好吃的时候。
端午还要吃五毒饼。所谓“五毒”,指的是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饼其实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了五毒纹样的印子,盖在玫瑰饼的酥皮儿上。吃“五毒饼”和吃桑葚、樱桃一样,寓意都是把“毒”吃掉,让它不能再害人啦!
江南一带,端午节还讲究吃鸭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说,“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据说江南民间讲究端午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而咸鸭蛋就是五黄的一种。
雄黄酒也是端午很重要的一项“道具”。传说白娘子正是在端午节中午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雄黄酒”现在喝的人不多了,多半是由大人蘸了酒,在孩子的额上写“王”字,以辟邪解毒。古诗有云:“惟有儿时不能忘,持爻簪蒲额头王”。
饰:避邪又添靓
端午节最重要的装饰,当是在门上插艾蒿和菖蒲。艾蒿和菖蒲从前都是常见的草,王作楫说小时候北京城里到处都是。近几年当时应节,他还会去门头沟采蒿。蒿分为三种,白蒿、艾蒿、臭蒿,臭蒿有驱蚊的效果。菖蒲头形状像宝剑,从前菖蒲河公园一带特别多。蒿和菖蒲采回来挂在门上,也是避邪的意思。还有贴葫芦形窗花儿,葫芦谐音“福禄”,贴在窗户上讨个吉利。艾草菖蒲不光是挂在门上,母亲们往往用艾草煮了水,让一家大小洗浴,可以清热毒,不生皮肤病,也是一种“药浴”。或者晚间把蒲艾烧了,那味道也可以驱赶蚊虫五毒等等。
端午节要缠五色丝线,佩香包儿。香包儿也是用五色丝线装饰好的,里面包好中草药,闻一闻清热祛暑。“五月榴花火似红”,石榴花端午正当节,爱俏的姑娘们把它簪在发间,不但吉祥,也很漂亮。
有些地方是把石榴花插在门前。传说唐时黄巢起义,某次经过一个村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小的。黄巢很好奇为何背大的牵小的,就上前询问。妇人不知道这是黄巢,乃说因为黄巢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一根命脉,就是背上的这个大孩子。如果万一无法兼顾,只好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很感动,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没多久,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石榴花。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率兵离去,而端午在门上挂石榴花的习俗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除了簪石榴花,女孩子们还要用凤仙花加上明矾捣碎了,涂在指甲上,染红指甲——端午节又名“女儿节”,道理大概在此。
聚:观龙舟花会
因为屈原公的缘故,每年端午的龙舟竞渡在很多地方都是个大事儿。传说屈原沉江后,百姓们舍不得他,划船追赶,渐渐就形成了龙舟比赛的传统。也有说法是,因为“龙”是民族图腾,人们为了表达对龙的崇拜和祭祀,故而举办龙舟竞渡。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龙舟比赛由来已久。《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皇帝有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张择端在《金明池夺标图》描绘了这个场景。明代皇帝一般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到了清代,则在圆明园福海举行龙舟比赛,乾隆、嘉庆等皇帝等都去看过。至今各地每到端午,都有各式各样的龙舟比赛。
除了“水龙舟”,还有“旱龙舟”。端午节老北京规矩要举办“花会”,有各种民俗表演。近年来有所恢复,高碑店、延庆等地相继举行了“花会”表演,再现了“幡鼓齐动十三档”等老北京民俗绝技。另外丰台孟村有旱船会,始于明永乐年间,由孟家村一些喜爱花会表演的人,根据端午节龙舟竞技跳船相会互订婚约的爱情故事,创立了旱船表演形式,如今已入选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