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山东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近年来蒸蒸日上,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丰富的个性化产品,被誉为海洋世界的教育天地。在一些中小出版社特别是大学出版社遭遇种种发展困境的时候,海大出版社的魅力是如何创造的?
幽默、随和、睿智,是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曙光留给记者深刻的印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书馨”,处在创业时期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坐落在一片平房之中,王曙光的办公室,不到8平方米,一张办公桌,一个小沙发,一个风扇,两个书橱。记者说明来意,王曙光思索片刻,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大海洋 大教育
目前国内出版业的竞争已经走到了特色竞争和品牌竞争的新阶段,我们这一类的高校出版社依托学校而建,因此我们首先考虑的肯定是把握学校优势,将学校的优势转化为出版社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将学校的学科优势与图书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将学校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专业分工范围内培育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作为海洋大学出版社,我们定位是确立大海洋方向、大教育方向。海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海大出版社上上下下工作的着力点,亦是海大出版社在众多出版社闪亮耀眼的制高点,在数十年出版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海大社依托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大海洋、大教育”为中心,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建设,逐步树立出版特色和品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出版优势。
首先是大海洋方向,我们海大的出版物涵盖了有关海洋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前沿学科以及边缘学科。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海洋科技领域,我们出版的海洋学、气象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药学等学科的教材、专著,在国内已形成较大规模影响。
在水产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我们的出版物包括海水淡化养殖、水产品加工技术及进出口技术标准、海洋工程、港口航道等学科的教材、专著,在理论上有发展、有突破,在实用性、可操作性方面也日臻提高,很受欢迎。
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海大的优势亦很显著,出版并组织了一批有关海洋文化交流与发展、海洋法学、海洋及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海洋资源管理等学科的教材和专著。
至于出版海洋科普领域的书籍,我们认为那是我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对海洋应尽的义务,每年我们都有一些适于成年人和中小学生阅读的海洋科学知识普及读物面世,如《养殖丛书》,发行近5万套,对养殖业有深远影响。天道酬勤,这类出版物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社会评价。
在大教育方向,海大的特色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出版了包括高等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国际高等教育与比较、思想品德及素质教育等学科的教材和专著;在语言文化教育领域,出版了包括汉语语言文化教育、英语语言文化教育、作家研究评论等方面的教材和专著;在中小学及幼儿教育领域,出版了中、小学自选教材、教辅及幼儿教育图书。
站在大海洋、大教育的制高点上,海大出版社的出版物视野开阔,既有前瞻性,又具实用性,受到市场的欢迎,读者的好评。
在改革中挣脱瓶颈制约
“面对出版社的改革,我们痛并快乐着!”王曙光快人快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的话题,亦很快地围绕着出版体制的改革和出版社的发展深入。
王曙光坦言,和很多单位的发展一样,海大的发展首先面临着体制瓶颈的制约。目前海大社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个部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同时,出版社又是青岛市注册的企业法人单位,肩负着与其他企业一样的经济和社会责任。我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在用人、分配和劳动制度等方面没有自主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这种体制造成的在劳动、人事、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出版社自身无法解决的,也是制约改革机制、创新工作的一种关键因素。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大背景,面对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新形势,面对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高校出版社应在深化改革方面作出新的探索。
我们出版社经费紧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主要靠经营的收入支持事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出版社是个年轻的出版社,缺少经济上的原始积累和品牌图书的积累。所以,出版社在选题策划和市场推广上还不能有较大的投入,包括已推出和在编的系列图书中的一部分,受经济制约只能逐步推出,势必影响到整套图书的宣传和发行。同时海大社作为中央驻青岛单位的企业,担负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在内的所有税赋。这对企业的长远和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再则,目前的发行存在着不公平竞争,也是出版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新华书店系统实施的连锁经营,对出版业的发行造成很大冲击。像海大这种规模的出版社,困难越来越大。
如此现实摆在海大面前,改革是必然的,出版业必须重新洗牌的含义一是行业内的重组,一是出版社自身的整合。
抓住定位 维护品牌
中小型大学社如何在出版改革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王曙光认为:大学出版社改革的方向不能脱离大学教学科研,不能够变成完全商业性的企业,这是大学出版社最根本的定位。
王曙光告诉记者,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大学出版社还应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服务大学,以学术为本位,以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为天职,这是大学出版社的特色,也是生存的基础,不能脱离这个根本来谈改革。进一步来说,就是为社会大教育服务。对于一般的中小型和处于发展时期的出版社,还离不开学校各方面的依托和扶持。学校的品牌和影响、学科特色优势,以及相关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对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市场开拓、降低成本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学出版社既要依托于大学,利用大学的品牌,同时还要通过品牌图书来创建出版社的品牌,维护大学的品牌形象。所以,不论大学出版社的出版领域如何拓宽,都不能背离这个原则。二是目前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走的是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追求成为一种商业式的集团。大学出版社虽然按照企业的模式来运作,但不能按照商业的标准来衡量,毕竟它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其实,这仍然是一个如何处理好大学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问题。
王曙光强调,出版人要记住著名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及开明书店的工作时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这样做,现在叫做考虑到社会效益,我们决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我们决不肯辜负读者。大学出版社社长更应如此。
“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看前期。”王曙光说,“事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在省市局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加上全社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事业就能发展。”
明确未来发展思路
谈及未来的发展,王曙光信心很足,他说,问题都是发展中难以避免的,我们要通过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风雨过后是阳光,海大出版社将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实现小而特、特而优的发展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海大出版社成为在国内海洋和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出版特色和影响的专业出版社。
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改革要求,结合大学社自身的根本定位,海大社的发展思路是:以“大海洋、大教育”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特色化和专业化建设和发展,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王曙光结合出版社的发展目标,重点规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发展是出版社永恒的主题,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信念,通过努力工作,赢得所在省市和学校在政策、条件、队伍等方面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和谐的发展大环境。
在出版方面,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坚持选题建设方面的分类指导原则,突出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逐步形成品牌和影响力,以此带动一般图书的发展。要加强重点板块选题的组织策划,在海洋、水产、教育管理(包括引进版权)方面不断推进,提高出版社在行业和市场上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同时,海大社也将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一般图书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省内外高校课程和教材建设的联合与推广。
在发行方面,要结合出版重点,拓宽发行渠道,在原有渠道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在相关学校和行业的宣传,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推广。要结合图书馆配书市场,加强合作推介。
加强科学管理,深化内部改革,最重要的是做好人的工作。出版社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吸纳人才,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政策和业绩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广大社员以建设性的、积极性的态度全面推进出版社各项工作进度。同时,在学校经营性资产统一管理经营的框架下,出版社要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企业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千斤重担大家齐挑,改革的成果众人分享。我们特别要进一步加强编辑、营销队伍建设,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背景资料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小史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5月,系教育部主管、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大学出版社。
建社以来,海大出版社遵循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的办社宗旨,依托本校学科优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社会大教育,逐渐形成了海洋、教育、外语三个重点板块带动一般图书的选题策划和建设思路,以出版教材、学术专著、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读物和工具书(包括海洋科技类、教育类、经济类、社科类、外语类、医药类)为主,年出版新书100余种,其中教材和学术著作占60%以上,为国家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新世纪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将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主动为经济建设、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推广、先进文化的传播和社会进步服务,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龄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努力将海大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各界读者奉献更多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