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张爱萍再次谈到邓萍牺牲时,眼眶湿润了。他说,当时他向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报告邓萍牺牲的情况时,彭德怀在电话里便骂开了,说你们这些猪狗养的,都给我去死光好了。其实他知道,彭德怀只有在悲愤至极时才会骂人。
文章摘自《党史文苑》2011年第6期 作者:张小灵 原题为《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之谜新说》
邓萍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他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了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参谋长、中共红五军军委书记,参加领导开辟湘鄂赣苏区。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参与指挥红三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邓萍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成为红军的著名将领。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第三军主力突围。1935年2月27日,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二次攻打遵义城的战斗中,亲临前线侦察敌情,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7岁。参加此次战役、时任团政委的张爱萍当即写下挽诗:“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烟。‘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对于他的牺牲,过去有多种说法,成为历史谜团。最近,笔者又有新的发现。
过去存在四种说法
关于邓萍的牺牲之谜,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以下四种说法:
一是被敌人的冷枪击中牺牲。据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长期主持工作的副馆长、研究员、全国知名的遵义会议史实研究专家费侃如考证:“在攻城战斗,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蓝国清一起,于遵义老城外湘江河东岸汇川坝察看攻城路线,邓萍不幸被拱安关上守敌冷枪击中头部牺牲。”在至今为止国内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和文章中,持“被敌人的冷枪打死”这种观点的占大多数。如郑广瑾、方十可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324页),陈松、黄先荣著《伟人毛泽东在这里崛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199页)等。
二是敌人发现了邓萍使用的望远镜上的反光,被敌狙击手击中牺牲。全国知名的军史研究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国防大学图书馆采访室主任马祥林在《重解长征之谜》一书中写道:“邓萍亲自领着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等几个营以上干部,冒着敌人枪弹迫近到城下小河边,隐蔽在一个小土堆后面的草丛中,举起望远镜观察地形和敌人守城部署,安排夜间即将发起的战斗。此处距城墙并不太远,也许是望远镜镜片在夕阳中的反光引起了敌人的警觉,也许是往来的传令兵被敌人发现,隐蔽在北门外拱安关城墙上的敌兵暗暗将枪口瞄向了草丛中的邓萍……一声沉闷的枪声使邓萍的话嘎然而止,子弹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他的头部……”在这段文字中,邓萍在观察敌情时所用的“望远镜镜片在夕阳中的反光”,成为“敌兵暗暗将枪口瞄向了草丛中的邓萍”并“正好射中他的头部”的原因之一。
三是前来报告情况的三营小通讯员暴露了邓萍等的侦察位置,被敌人乱放的排枪击中牺牲。据张爱萍在1936年(距邓萍牺牲只一年)所写的文章中回忆:(在邓萍与张爱萍等人正在潜伏侦察时)三营一个小通讯员跑来向张爱萍报告:“报告政治委员,营长说,‘是两堵城墙,我们三营爬进去了一连多人,又出来了。’”“你是谁?”邓萍首先这样的问。“嗨,我是三营通讯员咯。”“告诉你们营长,队伍不要撤回来,把这信带去就行了。”蓝国清补充说,“准备今晚上爬城啊。”通讯员藏好了信,行了个军礼,飞跑去了。城墙垛子里的敌人看见这个通讯员暴露地飞跑着,“砰!砰!砰!”不住地乱放他那“九响棒棒”。邓、张、蓝他们三个还是匍匐在那土墩上继续进行他们的工作。“咦!”他们三个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枪打到这里来了!”蓝国清还加上了一句:“你瞄准些个,你妈的!”“唉……哟!”邓萍同志忽然倒下去了。这段文字中表明,是三营小通讯员的飞身跑回,把邓萍他们三人的位置给暴露了。当时邓萍他们匍匐的那土墩,距护城河对岸仅50米远。敌人朝小通讯员开枪扫射的同时,也向他们扫了过来,并直接导致了邓萍的牺牲。同时,这也和第二种说法中“也许是往来的传令兵被敌人发现”这一原因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