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毛泽东还多次强调,要“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1937年6月20日陕甘宁边区提出了《民主政府施政纲领》。1937年底,边区在普选的基础上产生了议会。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2011年6月8日A05版,作者:南方日报,原题:《“到群众中去”成边区施政纲领》
“这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纲(十大纲领)之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是我党二十年来———特别是抗战四年无限丰富的斗争经验之总结和结晶……它真正是全国人民在今天,在伟大的抗战和革命时期中的战斗和建设的纲领,它是引导我们伟大的民族走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建立强盛独立的中国的战斗的大纲。”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由边区中央局起草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同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社论《施政纲领———到群众中去》,号召全党在纲领的旗帜下忠实地工作,为在全国实现这个纲领而奋斗。
社论一气呵成,以连续十四组对比,描绘了贯彻施政纲领的陕甘宁边区与国统区的不同景象:那里是一党专政;这里是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那里是国家政权操之少数豪贵之手,人民权利与自由,毫无保障;这里是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之自由权。那里是特务横行,生杀任意;这里是改进司法制度,坚决废止肉刑,重证据不重口供。那里是贪污成风、官官相护;这里是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
其实,早在1937年5月,党在延安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提出“和平”、“民主”、“抗战”三位一体的口号。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还多次强调,要“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1937年6月20日陕甘宁边区提出了《民主政府施政纲领》。1937年底,边区在普选的基础上产生了议会。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的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开明绅士李鼎铭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施政纲领的贯彻落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社论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号召全党向边区的每一个农村、学校、工厂、商店宣传施政纲领。
边区的民主抗日政策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41年已经吸引了日军侵华总兵力七成以上。与此同时,带着钻石首饰的华侨、来自北京的知识分子、慕名而来的演员等如同潮水一样涌进延安,到1940年代初,在延安已经形成一个约4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
时任太平洋战区参谋长的美国上将史迪威,对当时国共两党治理地区的对比以及对边区的观察,他说:“为什么很多事国民党不能做而中共能做?因为中共专搞低层机构而索性不要高层机构,他们以一波又一波的群众运动代替官僚组织。”
而曾于1944年初夏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记者深入延安采访的爱泼斯坦,在40年后回忆时说道:“这是影响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当时我就坚信反动派不能统治中国,新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
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群众工作史
中共党史研究室二部原主任郑谦:
我们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就是群众工作的历史,从建党没多久就提出群众路线的问题。比较早提出群众路线是1928年11月,当时党的负责人李立三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下需要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早期的群众路线的表述。
1943年,在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概括了群众路线的思想。他说,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选择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形成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丰富。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刘少奇同志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把群众路线归结为两个方面: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他在肯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一领导方法的同时,特别强调了群众观点的重要性。他说,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为了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主席曾经把群众路线称为党的三个法宝之一。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把群众路线概括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路线都是党的根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