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本投降时被阎锡山收编的一个日本保安大队500余人,也向我军投降。这是日本军队侵华以来向我军投降的最后一支军队。
本文摘自《萧克回忆录》,作者:萧克,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1947年1月21日拂晓,战役开始,这天正值农历除夕,第4纵队的指挥员们冒着风雪严寒向保南地区的敌军据点突然发起攻击,一举攻克望都城和王京村,全歼守敌。与此同时,参战的分区部队也分别破击了定县城至新乐县城间的铁路。
初战告捷,我们继续向南攻击,乘胜扩大战果。当晚,第4纵队分路隐蔽南下,转至定县、新乐间,以奔袭分散孤立之敌先打援后攻城等灵活战法,至1月28日,先进占新乐又夺取定县。这次保南战役,共歼敌3200余人,解放了望都、定县、新乐3座县城,切断了保定到石家庄敌军的联系,使我冀晋与冀中两个解放区联成一片。
敌人在保南吃了败仗,急于向我报复。2月6日,保定以北的敌军乘我主力南移之机,以一部又从涞水向易县进攻;一部在徐水、固城一线策应。
为了诱敌深入,我军主力撤离易县,向西南方向退却,准备在塘湖地区歼敌。
但敌人进至塘湖后,只作短暂停留,便东向与进到姚村策应的敌军靠近。由于敌军猬集一团,我们原定在塘湖歼敌的计划难以实现。为了创造新的战机,我们当即以一部向平汉线固城、漕河段出击,威胁敌之侧后,并围攻徐水城。
这样,果然吸引了敌人,2月15日,敌人急忙回援徐水。16日我们以主力向姚村急进,当晚,我军各部队进入战斗,经3小时激战,歼敌约两个营。正当重新调整部署,准备发起总攻时,由于有的部队战场观察不实,把敌人向姚村收缩误认为是向东撤退,以致错过战机。18日,由于敌军增援,我们撤出战斗。这一仗没有打好。
我们在保定南北连打四仗,挫败了敌人自占领张家口以来的锐气,但由于未能大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整个战局仍未取得主动。
姚村之战后,军区机关驻地由冀西移到冀中的安国县。安国,古称祁州,为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是个物产丰富,市场较发达的地方。由于姚村没有打好,我们如实向中央军委报告。2月21日军委给聂荣臻和我发来电报,对我们进行了批评,指出:你们最近时期在保、易间的争夺战是在被动情况下进行的,故打不出好仗。今后应大踏步进退,不拘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完全主动作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调动敌人,各个击破。
我感到军委对我们的批评是中肯的,指出了我们在前一阶段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机械地执行夺取“三路四城”的方针。从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来看,是不适当的。首先打大同,更是失策;大同久攻不下,又不撤围,就更被动。
我从承德回到张家口后,奉命组织东线战役,这时我开始感到平绥线的战略形势很紧张。大同久攻不下,西面有傅作义、马占山两军,东面是蒋军的主力,均为美械化装备。因此,我在接受东线指挥任务后,想打好一点,来缓解边区北线的形势,摆脱被动局面。我率军区主力在东线进行了两个多月的作战,虽严重地打击了东线敌人的3个美械化军,但仍未大量歼灭敌人。
后来中央局决定撤围大同,放弃张家口,这时北线的形势已是相当被动,但有些同志还不愿从平绥线东段撤出。我当时虽然看到平绥线军事形势不利,但对久围大同将造成的严重后果看得不够。从张家口撤退后,主力转到南面,在保定南北连打几仗,除保南战役外,都是敌人主动进攻。而保南战役,也是在敌人进攻我根据地的态势下,我们不得不采取的反击行动。这一时期的军事行动,有保守倾向。
二是没有大量歼敌。从内战爆发以来,晋察冀军区部队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英勇作战,共歼灭了敌军8万余人,堪称战果辉煌。但没有整师、整军成建制地歼灭敌人,没有打出有较大影响的胜仗。罗瑞卿后来在政治工作会议中,用“胜利不足”4个字来概括当时的战局,我认为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