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他无险可守,无路可退,和几位战士跳下城墙,双脚刚刚落地就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中。父亲挥动双枪向敌人射击,敌人不敢近前。敌人的子弹打中他的腿,他无法站立,就跪在地上射击,直到子弹打完,壮烈牺牲。
本文摘自《新民晚报》2011年6月14日A08版 作者:董用威 原题为:他奋勇跳下城墙,打光最后一颗子弹
新民晚报·推荐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12月14日也是宁都起义80周年纪念日,作为宁都起义主要发起人之一董振堂在世的唯一儿子,我更加深切地怀念我的父亲。
全部积蓄尽数给党
父亲生于1895年,是河北省新河县西李家庄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由于善战,短短5年就由一名见习排长升至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残部被蒋介石收编为第26路军,调至江西宁都围剿红军,父亲当时在25师73旅任旅长。
1931年12月14日,父亲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名官兵、2万余件武器在宁都举行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父亲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后任军团长。
1932年2月,经13军政委何长工介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批准,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把积蓄的3000块银元全部交给了党。毛主席知道此事后,让我父亲留一些零用钱,父亲对毛主席说:“我现在是红军战士,又加入了党,我的一切包括生命都要献给党,还留钱干什么呢?请党收下我这一片心吧!”
师长家属生活“寒酸”
在我并不太清晰的记忆中,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是我4岁那年。
1928年冬天到1929年初,时在西北军的父亲调任13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把爷爷、母亲、伯母和我等人接到洛阳团聚。
父亲生活非常简朴,吃饭时最多两菜一汤。我们到了以后,吃饭的人多了,也不过加一个菜、一个汤。有时勤务员多给他要了菜和汤,父亲就让退回去。父亲给我母亲买了一件棉袍、一件小棉袄和一条棉裤,都是布的。那些穿绫罗绸缎的地方官太太见了,觉得“师长太太”也太寒酸了,父亲却不以为意。
大概在洛阳呆了半个多月,我们就回老家了。临走前,父亲给母亲买了一件毛衣、一个枕头,给了10元钱,让她回去给3个孩子做衣服。接着,父亲又对母亲说:“你不要惦记我一个人在外面,我这一辈子,不会吸烟、喝酒,更不会逛窑子。即使我阔了起来,也不会寻小老婆。”就这样,我们与父亲分别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我与父亲的永别!
长征军中“铁流后卫”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8.6万余人开始长征,一军团为左翼,三军团为右翼,五军团为后卫,中间是庞大的军委纵队。父亲任五军团军团长,率领五军团(辖13师、34师共1.2万余人)随时阻击国民党军的追击部队,掩护军委纵队安全前进。
11月11日,在湖南汝城县以西的百丈岭和延寿一带,父亲指挥部队经过3天3夜的血战,掩护辎重队伍顺利通过。半个月后在湘江战役中,负责殿后的五军团出色地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但损失也极为惨重。父亲率领五军团13师完成掩护任务后,才强行渡过湘江,但34师被阻于湘江以东,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湘江血战打了7天,中央红军遭受了严重损失,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五军团也由1.2万多人减到不足5000人。
1935年5月3日,军委纵队在绞平渡抢渡金沙江,五军团苦战3天3夜,保证了军委纵队安全渡过金沙江。由于一、三军团原定的渡口无法通过,3个军团只好集中于五军团所在的绞平渡。军委命令五军团坚守阵地。在石板河一线,五军团坚守了9天9夜,终于掩护红军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从此父亲率领的五军团也有了长征“铁流后卫”的美誉。
血战高台全军阵亡
长征结束后,为了得到苏联的直接援助,中央决定开辟通往苏联的国际路线,组建了西路军,由四方面军的五军、九军、三十军组成,共计2.1万余人。在这之前,五军团与四方面军的第三十三军合编,改称五军,父亲任军长,下有两个师、4个团共计4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