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杜聿明的身份尚未暴露,他自称李弥13兵团的高军需,副官尹东生则自称《徐州日报》的随军记者。他们知道,军需、记者之流,无足轻重,按中共的俘虏政策,很快就可以释放,还能领几块钱路费,大大方方走回南京了。
这比被俘之前昼伏夜出,东躲西藏强多了,但陈茂辉这一关可不好过。
杜聿明后来回忆说,听到他与副官、司机自报假姓名后,陈茂辉“似乎有点怀疑”。
他的猜测是对的。陈茂辉后来也回忆说,他发现杜聿明脸上还有没有刮净的胡茬,原来肯定是留着很讲究的八字胡。
他当时认为,从杜聿明的年龄和身边有这么多卫士、“记者”来看,这条“鱼”肯定不小,至少也是个军级的,决不可能只是个军需一类的角色。
随后,陈茂辉问:“高军需叫什么名字?”杜聿明不得不开始用众多的谎言来“圆谎”,随口编道:“叫高文明。”
陈茂辉笑着说:“你这个名字倒不错,13兵团有几大处?”杜聿明答说:“六大处。”
陈茂辉便叫他将六大处处长的名字写出来。
陈茂辉回忆说,当时杜聿明从衣袋里掏钢笔,一伸手,就露出了手腕上的高级手表。掏了半天,掏出的是美国的香烟;再掏,又一包香烟;再掏,掏出的是一包牛肉干。最后,总算掏出一支派克金笔,可事先毫无准备,一个处长也写不上来。
多年以后,陈茂辉还在感慨,说杜聿明当时“简直象个魔术师”。(这支派克金笔,后被华野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将其分给了华野后勤部司令员刘瑞龙,至今保存于淮海战役纪念馆。)
杜聿明尴尬中反问陈茂辉:“你贵姓?”
当对方答说“姓陈”时,杜聿明想,如果是陈毅的话(他此前一直以为是陈毅在指挥华东野战军),风度倒不错,我可以同他老老实实谈谈。
其实,这时候的陈毅不但不在华东野战军,而且远在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但后来因杜聿明这一回忆,以讹传讹,甚至电影《淮海战役》也将错就错,演绎出一幕陈毅与杜聿明的口舌交锋;电视剧《解放战争》里,也继续展开想象,演绎了一幕陈毅以激将法逼杜聿明说出身份的场景。
亲身经历了这一幕,时为华东野战军4纵司令部警卫连卫生员的胡乃泽说,“历史是不容讹传,这些都是不真实的”。
杜聿明尽管想和“风度不错”的陈茂辉(即他认为的陈毅)谈谈,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但见周围人很多,担心将他被俘的消息走漏出去,连累远在上海的家庭,便提出换个地方说话。
恰在此时,一架蒋介石的飞机在附近投下了一枚炸弹。
战场早已宁静,飞机还在盲目投弹,也只有蒋“总统”才有的怪事。文强回忆说,突围失败,战场枪炮声稀疏后,他见到南京飞来的运输机,还在盲目空投粮弹,“难怪共产党要称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了。”
这枚炸弹的巨响,令陈茂辉误以为杜聿明担心的是飞机轰炸,一边安慰不要紧,一边说:“只要坦白交代,我们一律宽大,除了战犯杜聿明以外。”
他做梦也想不到有这种“中头奖”的运气,自己强调的“战犯”杜聿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