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33年春夏之交,中央苏区的经济严重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盐荒,解决食盐问题成了一项重要的战斗任务。这年7月,红三军团与红七军团第19师组成东方军,外线出击入闽作战,几天时间连克顺昌洋口、延平峡阳二港和南平夏道码头,缴获食盐24万斤。
本文来源《南国都市报》2011年3月19日第18版,作者:佚名,原题:《为保证苏区食盐供应 红军曾频打“夺盐”战役》
俗话说:“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关乎国计、维系民生,其中食盐更是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性,被历朝历代置于战略物资的地位,实行垄断经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军民围绕食盐演绎了一幕幕舍生忘死、义薄云天的壮举,终于绝处逢生,险度盐关……
全民自救 土法熬盐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封锁,推行“计口售盐”、“封锁匪区办法”,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
这一招果然收效显著。因为中央苏区境内不产盐,而435万军民每月耗盐量至少也要15万斤以上,一时之间造成食盐供应空前紧张,盐价暴涨,一块光洋在白区可买7斤盐,在苏区却买不到自身重量的7钱3分,所谓“盐顶七钱三”,还常常有价无市。很多群众因为长期缺盐,头发变白,身体浮肿,患上了各种疑难杂症,甚至丧失了生命。红军指战员也因盐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体质明显下降,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苏维埃政府因事制宜,积极开展全民自救生产运动,大力推广土法熬盐技术。苏区各地纷纷支锅开炉,大办熬盐厂,其中闽浙赣苏区创办的熬盐厂数量最多,达到1335个。
远交近攻虎口夺盐
苏维埃政府在狠抓硝盐生产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多渠道地从白区购进食盐,保障苏区生活需求。
1933年春夏之交,中央苏区的经济严重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盐荒,解决食盐问题成了一项重要的战斗任务。这年7月,红三军团与红七军团第19师组成东方军,外线出击入闽作战,几天时间连克顺昌洋口、延平峡阳二港和南平夏道码头,缴获食盐24万斤。10月26日,国民党福建省政府、驻闽绥署、19路军跟苏维埃政府媾和,开始解除经济封锁,向苏区敞开供应食盐等商品。同年8月,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也发动了一场“夺盐”战役,夺取四川仪陇、南部等大片产盐区,恢复了食盐生产。
有盐同咸 无盐同淡
苏维埃政府切实解决群众的食盐问题,工作人员每人每月一律供应旧秤4两食盐。毛泽东以身作则,坚持执行最低食盐定量标准。有一次,罗荣桓从前线带回两担优质海盐,打算分配给中央领导,毛泽东拒绝了,最后两担海盐全部送给了中央红色医院。
红军一路打富济贫,开仓分盐放粮,沿途群众也纷纷慷慨解囊,送盐送粮回援。正因为军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红军在极端险恶的生存环境下,始终保持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创举。(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