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动态   政经史话  发展成就   古代文明   近代变革   现代复兴   名人讲堂   老照片   国史榜单
特色总网 > 国家史册 > 政经史话 > 新中国成立60年防汛抗旱特色发展综述
推荐资讯
·弘扬特色 推进我国现代文化事业
·改革开放30年 关于中国历史特色
·历史学的特色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
·耿云志强调:发挥中国现代文化学
·改革开放开创了当代中国特色发展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西湖镇发现一
·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在石家
·新书介绍:明代后期“社会转型启
·“全民免费医疗”追踪:“神木模
·广州发掘西汉南朝墓葬群
·清华简:历史可能由此重写
·陕西考古研究院成中国规模最大省
·国内首部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
·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高层论坛:汉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具 如何使用工具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
[更多]
[未命名栏]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往期回顾]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人物简介]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相关新闻] 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
[经典语录] 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
[经典语录]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
[人物简介]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
扬名系统: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进入扬名系统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新中国成立60年防汛抗旱特色发展综述
时间:2009-08-21  

    “住在这儿,心里踏实。以前一到下雨天,心里慌得就吃不下饭。”王蓝清坐在安徽阜南王家坝保庄圩内的家里,一语道出了如今淮河沿岸人民面对洪水的从容心态。这一新变化源自淮河2007年大洪水的“大水小灾”。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大旱力抗确保丰收。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先后战胜了七大江河发生的较大洪水50次,较大严重干旱17次。60年前涝则汪洋一片,旱则赤地千里的旧景象不复存在。

    防汛抗洪:累计减灾效益3.93万亿元

   洪涝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淮海地区洪涝多发,1954年淮河发生大洪水,1958年黄河发生大洪水,1963年海河发生大洪水。为了治理频繁发生的水灾,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根治水患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防汛抗旱工作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走上了正规化、现代化、法制化全面发展的道路。

   工程为基,科学调控。60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我国已形成了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为主体的拦、排、蓄、分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逐步建立了视频会商和水雨情监测、山洪灾害和台风预报预警、大江大河主要河段洪水预报等洪水管理与科学决策支撑系统,形成了防洪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法规制度,洪水调度方案、人员转移安置方案等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特别是1998年大水过后,我国防汛工作思路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注重给洪水以出路,实施洪水风险管理,依法防控,科学防控。一组颇具说服力的数据,足以看出我国防洪减灾的巨大成就:

   60年来,历史上江河决堤、洪水泛滥、肆意成灾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彻底摆脱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的局面。在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开创了人民治黄以来连续6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岁岁保安澜的局面。 

   60年来,防洪工程体系整体抗灾能力显著提升。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能防50年一遇的灾害。

   60年来,防汛抗洪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据统计,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死亡人数由20世纪50年代的年均8976人,降低到2001年以来的年均1507人。

   抗旱减灾: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

   我国是干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特大旱灾多发。数据显示,1999-2002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2006年川渝百年大旱,无一人因旱灾死亡,人民群众吃水无忧。2009年,北方冬麦主产区经历了罕见的大旱,依然夺取了夏粮丰收。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0-1943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农业无收,广大灾民背井离乡,以草根树皮充饥。有历史记载,1942年仅河南省就因大旱绝收,饿死300万人。

   60年来,我国抗旱工作成效显著,抗旱供水设施保证了城乡供水安全。在中等干旱年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根据1991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平均每年抗旱浇地3050万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

   大旱面前无大灾的显著变化,得益于不断推进的新中国抗旱工作。1949年前,旱情监测和预报预警手段几乎是空白。而现在初步建立了全国旱情监测、预报和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旱情监测和抗旱指挥决策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全国已建成县级抗旱服务队1848个,乡镇级抗旱服务队9038个,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基础,以乡镇抗旱服务分队为依托,村级抗旱小组和农民抗旱协会为纽带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在发生严重干旱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应急抗旱作用。

   近几年,抗旱工作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抗旱工作从农业扩展到各行各业,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扩展到生态,逐步构建成科学合理的抗旱减灾体系,提高了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应急处置:紧要关头创造奇迹

   面对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水利部门运用已有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8个省份2473座水库、822座水电站、1229公里堤防受损,山体滑坡阻塞江河形成105处堰塞湖,955.6万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影响。通过水利部门的艰苦努力,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排险取得显著成效,经受了安全度汛的考验,实现了零伤亡,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在2008年年初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的地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同样功不可没。水利部门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抢修损坏设备和管道,加强维护与巡查,保证群众用水安全。科学调度水电工程,确保群众生活和重要部门供电。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灾害性事件增多,水旱灾害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面对防汛抗旱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各级水利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将实现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抢抓先机,把握主动,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筑起新中国腾飞的坚固屏障。

  
    很好,点击支持一下!】 【共0人支持】 【我要推荐给好友】 【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60年水利事业特色发展巡礼
    下一篇:南北调配 东西互济:特色工程造福亿万群众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