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
|
|
关于济慈与艾略特理论评析
|
|
时间:2009-09-30 |
|
论文关键词:济慈 艾略特 消极的才能 非个人化 论文摘要:济慈和艾略特在对艺术和诗歌创作的探寻中,不约而同地以“失去自我”为起点,分别做出了“消极的才能”和“非个人化”理论。两种理论都是在针对浪漫主义泛滥的主观情感的思考下产生的,因此,在内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然而两种理论在性质和归结点上又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就二人的理论加以系统的比较,以新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两种理论。
济慈和艾略特是18世纪和20世纪英语诗歌创作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后世留下的不仅是不朽的诗篇,更有对后代文人影响深远的诗歌理论:济慈的“消极的才能”,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否定自我,避却个性为前提的,并且艾略特在他的著作中有多处提到济慈的作品和理念,因此,之后的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在涉及这两种理论时,或绝对地认为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borrows(借用了)济慈“消极的才能”理论,或简单地概说在济慈“消极的才能”理论影响下,艾略特产生出了“非个人化”理论。而对于这两种理论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并没有进行一个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本文就此为立论,对二人理论的同与不同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新的角度来解读这两种新的理论。 一、“消极的才能”与“非个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济慈的“消极的才能”及相关理论,出现在多封书信中,“一些事情开始在我思想上对号入座,使我立刻思索是哪种品质使人有所成就,特别是在文学上,像莎士比亚就大大拥有这种品质——我的答案是消极的能力。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有能力停留在不确定的、神秘与疑惑的境地,而不急于去弄清事实与原委。”(约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