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播放了很多清史题材的影视剧,剧中的皇帝言必称“朕”,在和大臣谈话时出口成章、文采飞扬。然而,历史果真如此吗?
在清朝,不论是中低级官员授官、升调等的引见,还是京内外高级官员的陛见,皇帝都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训话,以从精神上(有时兼有物质上)嘉勉官员。这种谈话、训话的记录,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可以找到。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雍正皇帝与大臣的谈话会留存下来呢?原来,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发现有人“假传圣旨”,即对于他的口谕随意增减,多方粉饰,以此向众人夸耀,甚至有与原谕旨完全不符的情况,因此他在六月下令,凡是面奉谕旨的官员,都要将训旨一一写下,上报他过目。此令一出,官员们自不敢怠慢,纷纷上奏。这样,《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就得以收录许多这种奏折,为我们了解雍正皇帝如何与臣下谈话,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尤其是一些低级武职官员,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却详尽地追记了当时的情形。比如,当时新升任固关参将的魏麟,于雍正二年五月十八日传至养心殿问话。下面照抄他在雍正三年八月十八日奏折中所记君臣间的对话,其中赏赐的内容加了括号(《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5册903页,本文所引资料,都出自此书):
上问:你出过兵么?
回奏:臣于康熙叁拾伍年,跟随大将军费扬古在召磨多地方出过兵。
上问:你杀了多少贼,你可带过伤么?
回奏:臣随众击贼,射了几箭,箭射到贼营里了,没有看见射着没射着。也没有带伤。
上云:你是杨鹏保举的?
回奏:是杨鹏保举的。
上云:杨鹏着实不堪。他保举的人,俱是钻营的。
回奏:臣是山西灵丘路守备,杨鹏署大同总兵印,他保举臣,臣也没央他,也没求他,并没有与他壹个钱。他保举后,臣才知道了。
上云:朕看你不象个钻营的人。他保举你,保举的是,狠(作者注:原文如此。下同)该保举。别人呢?
回奏:别人——臣不知道,不敢妄奏。
上云:固关地方,甚是紧要。贼盗狠多,你到固关着实留心。你们作武职的,有了盗案,多有不报,惟恐罣误。可不知还有讳盗呢?
回奏:固关参将,系保定巡抚所辖。臣到固关,如有当报的事,禀报巡抚,巡抚题奏主子定夺,断不敢欺隐。
上云:是。你也不能瞒朕。不但你固关,就是云南、贵州若有事,朕也知道。
(蒙皇上赐臣香珠一盘、貂皮一张、锭子药二十个)。
上云:你用心做好官,朕自有道理,你就赴任去吧。
广西浔州协标中军都司袁士杰,在赴任前于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引见,被召入养心殿(第6册223页):
上谕:你是太原总兵官第几个儿子?
臣奏:是第三个儿子。
上谕:往陕西去的是你大哥么?
臣奏:是臣的四兄弟。
上谕:你大哥做甚么?
臣奏:臣大哥是康熙伍拾贰年的恩荫。
上谕:在家里,在任上?
臣奏:在家里奉事臣祖母,新近贰月里往臣父任上去了。
上谕:这里还有一个是你甚么人?
臣奏:是臣的二哥。
上谕:也在这里当下哩?
臣奏:在主子门上当差事。
蒙上谕:提督韩良辅、总兵梁永禧他两个,都是朕简用了去得。广西是个苗蛮地方,你年纪轻的人,到那里不可任性,不可傲上。有甚么事就和他们商量。你父子都是做官的,也是有名望的人家,做不好官,使不得。
臣奏:臣父子兄弟世受皇恩,敢做不好官么!
(蒙皇上赏臣《谕直省督抚等官上谕》一道、《御制三月三日得雨诗》一章、紫金锭十锭、貂皮二张,臣随即叩头谢恩。)
又蒙上谕:你几时起身?
臣奏:拾叁日起身。
上谕:好。你去吧。
读着上面的文字,仿佛可以看到雍正君臣在一问一答。值得注意的是,雍正皇帝在提问时,因是一对一谈话,因此直接用“你”,而不用对方姓名,也不用“尔”、“汝”,更不是什么“卿”、“爱卿”。官员回答时,用“臣”自指(也有自称“奴才”的);对雍正皇帝称“主子”(或“皇上”)。当然,上述谈话还能提供其它的信息,比如雍正皇帝说话不讲情面,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官员的社会关系十分关心,也十分了解。
但有一个问题,上面两段对话都出现了“朕”,这不是证明了皇帝平常说话用“朕”吗?事实上,这是官员在写作时的曲笔,而非“实录”。
直隶总督李维钧记述了雍正三年正月初六日雍正皇帝对他讲的话(5册390页):
圣祖仁皇帝以天下重器托付我,尽我精神力量,不敢负我圣祖仁皇帝也。要你们做督抚的,实心实力帮我治天下,使我不负圣祖仁皇帝。你们就是我的恩人了。
对这一记述,雍正皇帝不满意,还特别在“我”字旁用朱批勾画,同时认为记述不完备。后来李维钧对这段进行了改写(五册588页):
圣祖仁皇帝天生的圣人,虽捌岁登极,治陆拾壹年天下,天下人不能出其范围。朕受付托之重,大小事务尽朕的精神力量做去。朕待人只一个诚字。你们做督抚的,要实心实力帮朕治天下,使朕不负圣祖仁皇帝。你们就是朕的恩人。若贪私作弊,不能仰体朕的意,就是朕的仇人也。断不肯饶过的。
通过前后对比可知,雍正自称的“我”字被统统改为“朕”字。实际上,绝大多数官员在书写时都自觉地用了“朕”字,就如同今天影视剧的编剧们都自觉用“朕”一样。可见,雍正皇帝在说话时,应该是用“我”自称的。
总之,古代皇帝说话并非言必称“朕”,历史剧中皇帝言必称“朕”的做法,只是后人的想象罢了。(董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