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采取“政府买单、企业订单、市场运作、部门协作”的办法,按照“与市场接轨、与企业联动、与技校合作、与农民意愿相符”的总体要求,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网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就业服务,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民培训的新路子,真正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截止目前,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434万元,培训农民达到60.2万多人次,其中劳务技能培训33.9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6.万多人,转移就业率达到77.8%。
衢州市的“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已经走过了5年多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培训启动阶段。2003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意见》,提出“从2003年开始,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使全市大多数农户都有一名主要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近50%的适龄农民受到知识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的培训目标。从那时开始,全市乡乡镇镇开展大发动、大培训、大输出,掀起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第一个高潮。二是创特色品牌阶段。从2003年8月至2005年10月,我们在全面发动培训的基础上,重视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打造“三保一技(保姆、保安、保绿和技工)品牌。2003年9月、11月,衢州市委、市政府分别在杭州、上海举办家政服务推介会,时任市委书记蔡奇亲自带队到杭州、上海等地推介“衢州保姆”,引起各界媒体广泛关注。三是提升发展阶段。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以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为重点,把培训关口前移,着力做好“延伸和提升”两篇文章,突出抓好年轻农民和预备劳动力的技能等级培训,注重培训的获证率和转移率,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力求让他们都拥有一项专业技能、一本技能证书、一份稳定工作,回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能干市民,进企业是骨干职工。衢州市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认为是新时期的“农民讲习所”,是富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富民工程。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进城务工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07年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3136.01元,占全年收入的51.65%,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8??4%。同时,农村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年均以3%以上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2007年我市在二三产业就业农村劳动力达到51.24%,比2002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二是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通过素质培训,既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技能水平,也提高了农民在科技、文化、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素质,新的择业观念、家庭观念、生活观念、卫生观念逐渐被农民群众接受。三是推动了和谐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在培训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行为习惯,开扩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农民上课的多了,搓麻将的少了;学习的多了,赌博的少了;干活的多了,在家闲着的少了,农村风气明显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