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临安,竹海呼啸如涛,香榧在山坡上摇曳生辉,山核桃在树上闪着金光。昨天的许许多多故事,如一颗颗饱满的山核桃,装满了岁月的口袋。在30年改革开放的舞台上,临安林权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林权三步曲”不仅使临安农村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对全国的林权改革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2007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等9家中央级媒体组成强大的采访团聚焦临安,把临安人敢于争先的精神、生态化发展的理念、林权改革的经验带进了央视,带到了全国各地。
第一步是林业三定。1981年,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布后,临安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在西天目乡展开了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责任制的“林业三定”试点工作,成功后立即推广,全市山林陆续承包到户,仅太湖源镇白沙村就有1??2万亩。起初,农民并没有真正理解山林承包的含义,简单地以为拿到了砍伐权,“不砍白不砍”,于是纷纷拿起斧头、锯子走上山头,大片树林面临着危险的命运。工作人员深入农村指导,舆论宣传强势开展,农民终于吃下了定心丸,不仅不忍心砍树,还见缝插针到处种树,低丘缓坡成了致富的“聚宝盆”。
第二步是林地流转。1998年,临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实施意见》,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至2000年底,全市通过承包经营、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林地面积达20余万亩。机制一变天地宽,农民的经营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白沙村2000亩林地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后,引进临安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开发太湖源生态景区,“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农民从“卖木头”转向“卖生态”,森林覆盖率达到97%以上,人均收入从1983年的814元增加到2007年增的11400元。
第三步是“山林延包”。从2000年开始,按照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的要求,率先开展山林承包期延长50年不变,大规模开展核发《林权证》的工作。到2007年底,全市共发放《林权证》74600本,涉及287个村63000农户。临安农民,是全国最早拿到林权证的农民,从此走上了林业产业化的道路。“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852元,其中50%来自林业,生态小康之路越走越宽,“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演绎成了临安的发展战略,2006年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奋头目标。2007年,临安成功创建浙江省、长三角、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2008年又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连续打造了两张绿色金名片,城市形象和品位大为提升,篮球巨星姚明携未婚妻悄然来临安,在青山湖、白沙标拍下了美丽的婚纱照,当地农民喜得像天上突然掉下了一个金元宝一样。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上总结发言说,浙江临安从“砍”树到“看”树,实现了生态效益的货币化和物质化,开辟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天地,找到了以城带乡的结合点。
今年5月,中国山区经济与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在临安举行,各路专家认为,以林权制度改革为起点的临安现代化生态市建设之路,对全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