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淀区根据国务院和商务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的工作意见和工作方案,按照北京市的实施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海淀区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部,占地面积4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00万,下辖22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是北京市最大的经济区,2006年GDP为1507亿元,占北京市的1/5,位居全市第一。“十五”期间,海淀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6%,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81亿,同比增长16.7%。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海淀的社区工作发展迅速,目前,海淀区有服务社区568个,占北京市社区总数的四分之一,是北京市社区设置最多的一个区。为全面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建设比较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菜篮子”工程,解决社区居民的“买菜难”问题
社区菜市场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最受社区居民关注的商业业态之一。海淀区的“菜篮子”工程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着部分社区菜市场设施落后和部分社区卖菜难等问题。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3条措施。(1)按照北京市《社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完成了12家社区菜市场升级改造,升级改造面积14000平方米。(2)为了满足居民的就近采购需求,解决部分社区居民买菜难的问题,鼓励和大力支持连锁配送企业和社会单体商业企业进社区,新建10-100米的便民菜店49个,新增售菜面积3330平方米。(3)为了适应部分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我们通过多方努力,在一些超市设立了蔬菜经营专区,在全区22个综合超市新增蔬菜销售面积1602平方米。通过以上三个途径解决了约45万居民的“买菜难”问题。
(二)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彰显现代社区商业文明
满足不同群体、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是衡量城市社区商业服务水平的重要尺度。在市商务局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针对一些住在平房区的居民洗澡难的问题,建立了7家洗浴费用不高于10元的大众浴池;在少数民族居民聚居的社区,我们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通过政策扶持、规范经营等方式引导商场超市增设清真专柜、引导有关后勤单位设立清真食堂,共推出16个清真专卖柜台和7家清真餐饮示范店;针对老弱病残、低保户等生活有困难的居民,在社区“菜篮子”体系建设过程中,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部分蔬菜销售网点与街道、社区建立了有效的帮扶机制,对行动不便的社区居民免费送货上门,对低保户实行商品统一打折,基本保障了社区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
(三)建设节约型社区,探索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区,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社区商业建设同样可以发挥一臂之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以“规范前端、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的产业化试点工作,覆盖8.3万户居民的110个社区。我们从“三统一”入手,即设施车辆统一,人员着装统一、衡器标准统一,来统一社区收购网点的形象。为了进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我们还统一配置收购商亭29个,围挡81个,建立和开通了“北京废品旧货网”,极大方便了居民日常废品的交售。为了强化市场监测,我们还加强对社区收购员的管理培训和回收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海淀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活保障型社区商业服务体系。目前,海淀区有商业服务业网点近6万个,累计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达到1.3平方米,其中百货、超市、便利店、菜市场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是1997年的7倍。从业态分布来看,全区共有中型以上超市220余家、菜市场69家、便利店180家、规范化早餐经营网点340个、连锁便民药店124家、连锁洗衣店100余家、再生资源回收网点570个、规范化的清真饮服食网点23个、大众便民浴池7家,广大居民在社区内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