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涌天,男,汉族,1957年8月生。1981年获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Reading大学物理系工学博士学位并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至今。其中先后于1991年10月至1992年4月、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1998年9月至1999年1月、2002年3月至6月应邀赴英国、西班牙、日本、美国有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01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信息技术与颜色工程研究所所长、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兼职博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国际工程光学学会(SPIE)资深会员(Fellow),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常务编委,《光子学报》编委等职。
长期在技术光学和虚拟现实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撰写、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成像和照明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光学元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和应用,医学图像处理与手术导航等方面。
成功地解决了新型(光电)光学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研制的复杂光学系统CAD软件已向全国50余个单位推广应用。阶段成果先后被王大珩院士、母国光院士主持的鉴定专家组评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我国光学设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处于国际前列地位”,“对我国军用、空间、大型光电光学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了衍射光学元件在成像系统中的应用及设计方法,提出并验证了旋转掩模刻蚀/镀膜一次成型加工新工艺。与有关单位合作成功地将衍射光学元件应用于红外热成像系统。有关成果被国内本领域主要研究单位采用,项目完成情况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特优。系统探讨了自由曲面光学元件的设计、加工、检测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超轻型大视场头盔显示器的研制中。
用光学和相关技术提高虚拟现实系统的浸没感和交互性,研制成功头盔显示器、位置方位跟踪器、光学数据手套等样机,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得到成功应用。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增强现实的研究,突破了三维环境注册定位算法、透视式融合显示、立体显示图形生成等增强现实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实时增强现实试验系统,正在积极探讨其在军事、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有关研究成果在2005年12月被金国藩院士主持的鉴定专家组评为“在增强现实关键技术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对圆明园西洋景区的增强现实现场数字重建系统在2008年十一长假期间进行了商业试运营,取得圆满成功,有关成果被金国藩院士、汪成为院士主持的验收专家组评为“产生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文物保护、教育科普、文化娱乐、旅游开发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定点双目立体观察系统、超轻型大视场头盔显示器、增强现实在文物古迹数字重建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多次应邀担任由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国际工程光学学会(SPIE)、中国光学学会(COS)、美国光学学会(OSA)、日本光学学会(OSJ)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组委会成员、分会主席、特邀报告人,以及国际标准组织有关标准的制定专家组成员。
有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译著2部、教材1部(《应用光学》英文版),论文260余篇,编辑SPIE或Springer出版的国际会议论文集5部。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近年来指导博士后8人(6人已出站),博士生46人(25人已毕业并获学位,其中程雪岷的论文被评为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33人(22人已毕业并获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