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曾在北大附小、上海虹口一中心小学、江西鲤鱼洲“五七学校”学习、劳动。
1974年高中毕业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75年起工作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组。他通过刻苦自学、顽强拼搏取得了自学考试的优异成绩,是全国自学成材的先进典型之一(见中央电视台的专题片“自强铸辉煌”)。
1981年起在职参加北京市高等教育数学专业自学考试。1985年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公派在日本岗山大学教育学部研修日语和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1991年在职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继续攻读学科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1993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1992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称号。
他热爱教育工作,曾长期坚持担任班主任。他热爱学生,能从思想、学业、身体、心理等诸方面关心他们的全面成长。在教育上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他3次参加义务献血,多次利用假期去京郊、张北、内蒙、沂蒙、新疆等教育贫困地区支教,助教。在教学上形成了以“数学课题学习”为特色的教学风格和大量实践成果。
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当选全市青年教师的“师德之星”。
1997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1999年获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数学教育的最高奖“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评为北京市当时最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
2000年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002年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04年再获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在教育上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他特别关心有特殊困难(残疾、单亲、父母离异等)的学生,用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的精神对待学生,为他们倾注了心血和爱心。如1985年,他所带的班“早恋”问题比较突出,他就选择了“早恋”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和教育引导对策为研究课题,通过观察了解“早恋”学生的心理反应,通过大量个别工作,找到了“淡化、疏导和人生优选法”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相应的论文在1988年获“北方八省市思想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为多家教育期刊转载。
他发现学生近年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多,就选择了“焦虑的形成与调适”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焦虑的起因、表现、利弊影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为学生介绍多种心理调适方法,并指导家长进行相应的措施配合,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心理状态,相应的论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1995年第5期的首篇。
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学生出现的学习障碍和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技术指导,是他班级管理的一大特色。1996年他有关学生学习指导的德育论文获全国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当选全市青年教师的“师德之星”。1997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在教学上,他通过数学课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的学生中有6 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6,2002)中获奖,3人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有130多人次在北京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中获奖。
他撰写的40余篇文章、150余万字的著作中在全国和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的就有8项,1998年获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1999年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和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获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1年当选“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多次代表北京的教师到香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今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新课程国家级培训中,他作为数学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制者之一,在培训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他的专题报告,引起全国参与培训教师的高度赞扬。
他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时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常听到一些年轻的朋友抱怨命运不好,没有机会,其实比起“老三届”来我们要幸运得多。只有当自己真正有了“内动力”,才会发现机会,珍惜机会,抓住机会。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觉得影响青年人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满足、自我原谅、自我开脱,是不甘寂寞、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种轻浮的“潇洒”。人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都是“艳阳天”,总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我们既要想到不耕耘就不会有收获,更要想到有十分的耕耘并不一定有十分的收获。但是最重要的是先要去耕耘,因为人生的“季节”是不等人的”。作为教师保持“职业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