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致力于青少年教育成长的“希望工程”不仅给贫困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带来希望,更为国家未来的强大带来希望。她从诞生之初起就备受全国的关注和关爱。
今年,正值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立“希望工程”20周年,而该工程在海南也已走过了17个年头。17年,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一个充满朝气的健硕少年;17年,希望工程在海南茁壮成长,爱心的星火已成燎原。
一百元到六千万
1991年初,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的刘延东同志来海南考察工作,在视察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时说,海南山村的教育还比较落后,还有许多孩子徘徊在校园之外,应尽快实施希望工程。
1992年5月23日,团省委正式设立省青基会和省希望办。6天后,海口港退休工人吕英杰老人徒步来到这里捐出了100元,这是我省希望工程接受的第一笔捐款。
如果说这100元是海南希望工程的第一粒火星,那么在17年后,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据省青基会秘书长、省希望办主任羊光然介绍,截至去年年底,省青基会共筹集捐款6188万多元,资助中小学生4万多名,资助大学生7000多名,援建希望小学90所,为200多所乡村学校捐建了“希望书库”,并资助了37名孤儿到山西大同希望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最初,希望工程以“资助小学生完成六年教育、帮助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两个项目为主要实施内容。而随着我省对义务教育逐步实行免费政策,我省希望工程的内容也进一步延伸,逐渐从资助小学生、初中生,转移到资助高中生和大学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一系列项目。
近年来,知名度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该行动自2006年启动以来,共获捐款4000多万元,7000多名贫困家庭学子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希望工程的资助项目,比如实施‘希望工程快乐项目’,这是对希望小学的师资、体育、文娱、图书等软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明年,我们还将针对全省孤儿全面推出‘助孤计划’。”羊光然说。
万涓之水汇成河
六千万元好统计,但它背后的爱心却难计算。
71岁的曹绍烈退休前是定安县政协一名普通干部,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坐公交车赶来,手里拿的矿泉水瓶装着淡黄色的茶水。外套的领子敞开着,露出里面已经磨白的保暖衣领口。正是这位舍不得打车、舍不得买新衣、舍不得买瓶水,身患多年糖尿病、光吃药每月都要300多元的老人,却固定从每月工资中捐出650元,其中给希望工程的就有450元。
老人一个月退休金就2000元多一点,除去固定的药钱和捐款,余下1000元还要顾自己和老伴的生活。子女当初多次劝说老人,为自己的病和身后事多考虑些,不捐或少捐点,但曹绍烈从2001年起一捐就是8年,从未间歇。而且,这一标准从当初的每月50元还提高到每月450元。
对公益事业大方的曹绍烈自己生活却很节俭。为了节省汇款手续费和4元转乘公交车的费用,曹绍烈每次捐款都是步行2小时将钱送到省希望办。直到后来捐款给公益事业免汇费后,曹绍烈才结束了步行送款的方式。“让我一下拿出成千上万比较困难,但每月拿出一点,坚持下来也能帮不少学生。”
众多涓涓爱心汇聚成河。姚海丽,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普通工会干部,十多年如一日坚持资助6名失学儿童。多年来她还利用节假日走街串巷,为希望工程劝募,在她的宣传下,许多单位和个人加入了捐款队伍。
海口市公安局副局长蔡军在1994年7月捐出全月工资,此后每月都汇款给希望工程,他的资助使17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全国青联委员、海南省青联常委、华严精舍住持能照从2002年开始关注希望工程和希望小学建设。去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通过省希望办捐资50万元援建灾区爱心希望学校,并为灾区89个孤儿提供资助。2007年,他将自己在北美讲学所得121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加上多所希望小学建设,至今他已为省希望工程捐资上千万元。
政府企业扛大鼎
个人的力量尽管只是涓涓溪流,却是一个良好的开头。而随后不断参与其中的政府和企业,无疑是浑阔的江河干流,他们逐渐成为希望工程的“扛大鼎者”。
团省委书记、省青基会理事长孙喆告诉记者,希望工程从创办至今,能够帮助那么多青少年,让众多贫困学子梦想成真,离不开各行各业爱心人士的默默奉献,也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省委书记、省长在内的省领导不仅以个人名义为希望工程捐款,在工作中也给予希望工程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2006年7月,海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在海口宣布启动,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代表三亚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将捐资助学纳入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与“圆梦行动”。而三亚众多企业也纷纷慷慨解囊。三亚海韵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当年捐出35万元,2007年增加到50万元,今年又提高到了65万元,三亚大东海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将20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海南金鹿农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海南本土第一家长期设立助学基金的企业。金鹿集团董事长叶茂告诉记者,作为产品面向农村的企业,他目睹希望工程给百姓家庭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很愿意通过“圆梦”平台尽一点自己的力量。从2006年开始,金鹿设立助学基金,每售出一辆拖拉机就拿出20元放入基金,四年来共捐资90万元。
“企业发展了就应尽社会责任,金鹿助学基金会一直延续下去。”叶茂承诺。
2009年,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捐资800万元在海南建设希望小学,目前已立项建设5所,该公司副总经理徐雄飞告诉记者,企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成长,依靠社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有能力了就应该回报社会。他说之所以选择在海南捐资建校,一个重要原因是看到了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截至2009年9月,先后有10余家企业在我省青基会设立了长期专项助学基金,如明德、芙蓉学子、威特、肯德基、王老吉等。
爱心互传永不息
希望工程是一把火炬,照亮了未来,更温暖了人心。在这里,爱心不仅仅是从捐助方向受助方的单项流动,受助的学生也在力所能及回报社会的关爱,传递爱的火炬。
家住澄迈的王上铭现在是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他说如果没有受到资助,他连大学本科的门都进不了。带着希望和感恩之心,2007年他发起成立了“海南省反哺工作委员会”,会员以受资助的大学生为主。
“开始会员有40多人,现在有200多人了,有些不是受助学生的也加入进来。”王上铭高兴地说。反哺志愿者每月捐5元到10元钱给希望工程,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每年寒暑假,反哺志愿者回到海南后,还会做一些慈善公益活动,比如探望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在街头为希望工程劝募资金;帮高考生适应高考等。
在2007年反哺委员会成立之初,为了节省住宿费用,40多名志愿者住在一栋“烂尾楼”里,房里没有一件家具、一张床板,但志愿者们仍热情不减。
“因为贫困,曾经我们都有一种孤独感。我们倡导、追求‘反哺’这种更高形式的慈善理念,让爱相互流动。”王上铭说。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大三学生柯承会也是反哺志愿者,由于家庭贫困,高一时他几乎辍学,是省希望工程的“明德奖学金”帮助了他。考上大学后,他也是靠“圆梦行动”才顺利进入大学校门。大二时,当柯承会获得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金历助学金”后,他主动捐出一部分帮助其他同学。
“我现在只有用做志愿者的方式,把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柯承会说。
曾受助于希望工程,已参加工作的冯雪金说,是希望工程让她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给了她不断前进的动力。希望工程不仅改变了贫困学生的命运,在照亮未来之际,也为社会注入美好、温暖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