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耳营村是如何找到民俗旅游这一条特色之路的?和别的农村相比,车耳营村有什么独特之处?是不是所有的山庄、村庄都适合发展民俗旅游?在民俗旅游的探索方面,有怎样的故事?记者采访了车耳营村村委会主任李井和。
李井和是一位很有魄力和想法的领导。从1992年,他就担任车耳营村的村长,见证了村的发展和变迁。对于村里特色的民俗旅游,他也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初衷
车耳营村从1998年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些村民积极性很高,精通于果树管理,产量产值高,收入自然就高。还有一些村民对集体产生了依赖,没有干活的积极性,每年的收入很低。久而久之,这些村民失去了就业途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早在集体经济时,村里派人到怀柔区学习虹鳟鱼的养殖,发展民营经济。一个周末,李井和又来到怀柔的虹鳟鱼养殖基地,发现去那游玩的人很多,生意也特别好。他猛然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人踏青赏花、返璞归真的愿望越来越高,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愿意到农村,体验农村生活。
从中受到启发,李井和萌发了一个想法:车耳营村就在凤凰岭景区里,可以依靠景区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找寻一条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为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当他把这个想法和村委会领导成员班子商量时,有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车耳营村在山区,不具备旅游接待的条件,即使游客去旅游,想住也住不了,想在农家就餐也吃不上。
艰难探索
“一开始挺难的。”李井和说:“我们发出了民俗旅游接待的倡议,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结果却不如人意,80多户中只有5户报名,而5户中除了一户是村民外,其余4户都是起带头作用的村委会成员。”
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大家有主动参与的意愿,李井和先后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去密云的姚桥峪,怀柔的神常裕,昌平的麻峪房,门头沟的爨底下村等比较有名的村去考察。李井和说,当时去的有四五十人,主要是参观取经,回来之后让大家谈谈有什么收获,受到什么启发。
没想到,这一招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外出考察,有一部分人开窍了,看到人家搞的红红火火,实际很简单,就是过去传统的农家餐饮,环境卫生好一点,让人吃的放心,住的放心,自然而然客人多了。报名参与民俗接待的增加到12户。
尝甜头
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究竟收入能达到什么水平,李井和心里没底。通过一两年的摸索实践,民俗旅游搞得好的接待户,年收入有好几万,尝到了发展民俗旅游的甜头。
李井和认为,民俗旅游就是在传统农家餐饮的基础上,搞好卫生环境,吸引客人,这将成为村里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扩大民俗旅游的接待规模,村委会决定给愿意做民俗旅游的接待户每户奖励2000元,让他们对厨房、厕所进行改造。结果,民俗旅游接待户一下子就发展到30多户。
后来,随着车耳营村民俗旅游的发展,政府也给予了一定支持,比如给民俗旅游户发冰箱、电脑等。有了网络之后,信息交流更畅通,也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村民还可以发布信息进行推广。
目前,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已有33户。
新目标:凸显民俗饮食文化
车耳营村被评为了市级民俗旅游村,然而李井和总有一种危机意识。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接待档次,把民俗饮食文化凸显出来,立于不败之地。
在今年年初的全体民俗接待会上,李井和对村旅游办提出了一个特别要求:“政府为沿山一带定的目标是一村一品,咱们的接待户要打造一户一品。”而且,将此作为强制性的措施,年底不执行的将面临摘牌的危险。
他说:“农村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其实挺丰富的,现在没有凸现出来,有挖掘的潜力和空间。比如“摇球”、驴打滚、炸糕、捞糕子,豆面剥鱼、春饼等,有些都快失传了。我们这个村六七十、八十岁的人也不少,有经验的老年人可以指导现在的年轻人,既传播了传统饮食文化,又凸现了北京民俗村的特色。”
一些传统的饮食,城市人不但想吃,还想知道怎么做。如果将一种实践性的参与体验融合进去,让游客从中得到享受,这也将是民俗旅游的一大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