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等耗材,不可避免地带来排放总量的增加。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必须加强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但如何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如何看待中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努力?
带着这些问题和疑问,中国能源网借第六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召开之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先生。
记者: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寒气候,很多专家学者也在争论气候到底是变暖了还是变冷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吴敬琏: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变冷,是不是因为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在科学界争论不断,难解难分。有关气候是否变暖的问题较难处理,因为科学上的争论也许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全论证。但是国家决策不能等到所有的信息和论据都掌握以后再做,那就来不及了。即使气候发生变暖或变冷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危险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目前的全球气候背景和国内环境现状下,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决策是无可选择的。
记者: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也得到各界共识,目前,各地方、企业投资低碳的热情日益高涨,对于这种“低碳投资热”问题您怎么看?有什么建议?
吴敬琏:对于目前出现的新能源投资及低碳投资热问题,我认为国家应尽快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规划,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出现盲目发展和资金浪费现象。
目前从我们碰到的小问题就可见一斑了,就是充电站,现在发展纯电动汽车就有充电的问题,现在各个地方、重点城市都在建充电站,但是他们非常苦恼,没有技术标准。如果很多重点城市都将充电站网络建设起来,但各个城市之间标准是不一样的,汽车开出市以后就无法对接充电,这将是很大的问题。
电动车充电站的建设只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很小环节。目前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大搞低碳经济发展,如果政府工作跟不上,会形成很大浪费,建设低碳经济的进度会放慢。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国家必须进行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协调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会造成我们建设中的浪费,而且建设起来的系统很难有效的运转。
记者: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在即,但就补贴政策的公平性,众说纷纭,外界质疑说,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实际上是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有钱人,认为这样的补贴缺乏依据和理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敬琏:人们之所以产生质疑是因为还没有将其中的道理认识清楚。从经济学上角度来说,燃油汽车具有外部负效应,如汽车需要建设马路,需要有停车的地方,汽车尾气会污染大气等等,因此国家实施征收汽车燃油税。但是新能源汽车没有外部负效应,甚至相对于燃油汽车而言具有外部正效应。因此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实际上是将征收的燃油税的钱补贴给新能源汽车,而不是说来自于纳税人本身,因此也不存在不公平之说。所以人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