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从最初的一盘土炉生产线,到成为拥有两条现代化电熔炉生产线、总资产达到6500余万元的规模企业,其中蕴含了董事长郭海林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初试牛刀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每一角落,创业的冲动也时时冲击着郭海林。1993年,北京一家民企在河北投资兴建了一条玻璃器皿生产线,急需聘用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这家企业慕名找到了郭海林,以10万元年薪聘他去当厂长,要求边建厂边投产,并实行承包经营。
郭海林思考再三,决定把握这次机会“下海”搏一下。于是,他向亲朋好友借了3万元现金,带了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异地他乡开始创业。招工人、修厂房、进原料、找订单,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第一批产品顺利生产出来,他的眼里噙满了喜悦的泪花。
厂子建成投产后,经济效益良好,工人们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物质回报。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附近村民看到厂子效益好,三天两头到厂里寻衅滋事。经营环境的恶化,让郭海林开始考虑新的出路。 1995年,郭海林主动辞去了副厂长职务,决定回乡创业。在一次闲谈中,听说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西上庄村有一片空地和几间厂房闲置,他便与西上庄村委会进行协商合作,开始了在家乡的创业之路。
艰辛创业
多年在玻璃行业摸爬滚打,郭海林对干这一行充满了信心,场地、资金等必要条件落实后,他成立了九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立当年,公司销售额就达到300万元,很快就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可是,他并没有感到满足,强烈的责任心始终在驱使着他不断前行。
玻璃行业中,普通坩埚炉生产方式能耗高效益低。2001年,郭海林决定对厂子里原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革新。但是,当初一起创业的同事对新技术的效益和可行性信心不足,觉得生产得好好的,技术革新万一失败岂不是还得从头再来?面对怀疑和不解,郭海林没有放弃,在经过扎实的市场调研后,他拟出了翔实、科学的可行性技改报告,彻底打消了经营层对于技术革新的思想顾虑。
郭海林一贯雷厉风行,一旦作出决策,就会朝着目标前进。2001年底,九州公司厂区西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投资1000余万元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电熔炉生产线开工建设。在新生产线的建设过程中,郭海林跑资金、聘人才、钻技术、攻难关,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安装,每一个技术细节、每一道工序他都要亲自检查。一段时间,因为意外受伤,他的脚踝肿得比碗口还要粗,但他每天都拄着双拐坚持在工地上监工。这一守就是7天7夜,饿了吃碗方便面,困了就地打个盹。
艰辛的付出总会得到回报。2002年5月,一条国内领先的日产8吨电熔炉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这条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生产线不仅极大地减轻了环境污染,还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使公司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及档次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工艺先进,做工精美,九州公司生产的各种风灯、蜡台、香水瓶等在欧美市场非常畅销,订单如雪片一样纷纷飞来。
“党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好政策,而我仅仅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却得到了那么高的褒奖和荣誉,我一定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回报社会。”多年来,郭海林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2004年,九州公司又一条总投资2157万元的13吨电熔炉生产线紧锣密鼓地上马了;2006年,又成功研制出了自动控制换热式煤层气;2007年,他们又投巨资对6台坩埚炉、2台退火炉、4台预热炉、16台加温炉进行原煤(电)改煤层气的改造,全部使用煤层气作燃料,用智能气体涡轮流量计进行测量,加大了能源利用,减少了污染排放。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玻璃行业以煤炭为燃料的生产方式,代之以污染小、热值高的清洁能源煤层气,整个生产过程也全部实现了自动控制。
富民为民
目前,九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已发展为拥有4个分厂,职工总数达1800多人,年销售收入近亿元的优秀民营企业。厂区附近的村民们基本都在这里打工,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只有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企业的持续发展才有根本保证。”郭海林这样对记者说。郭海林首先从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做起,坚持走集思广益、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之路,公司不仅成立了工会为职工维权,还有三件法宝凝聚、激励员工,即:物质动力,把企业利益和员工经济利益紧密挂钩;精神动力,让员工感到在非公企业工作,在政治上同样是国家的主人;信息动力,通过疏通信息渠道,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现状。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逐渐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员工民主参政议事意识日渐浓厚,每年公司都能收到员工提出的好意见、建议百余条,采纳率达到70%以上。
此外,公司还为员工们修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等,经常组织职工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员工和企业的心贴得更紧了。公司还为他们缴纳了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修建了公寓楼,解除了员工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九州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郭海林带领公司一班人,主动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十多年来,他先后拿出150余万元用于集体事业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向“希望工程”、“扶贫助困”等多项公益事业捐赠款项达80余万元,并先后给西上庄小学、冯匠小学、市精神文明办的“爱心助学”捐助了20余万元;还与周边村的5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捐款捐物近3万元。
“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实现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虽然目前厂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我有信心带领公司员工一起渡过难关。”郭海林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