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珉刚到海信的时候,恰逢长虹引发了国内电视行业的第一场价格战,她主持工作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精简机构和减员。
这触犯了不少海信的老员工,“这个外人刚来懂什么?”他们在暗地里设置了不少障碍,拒绝服从的理由五花八门,甚至找到资历更老的副总裁出面解围。不过于淑珉没松一下口,不管什么理由,所有的政策全部执行到底,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做完这件事之后,于淑珉的管理风格终于在海信传开了,有员工私下称她为“海信的撒切尔”,但以后的执行基本上没再遇到太大的困难。
这就是于淑珉。9年前,海信董事长周厚健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让比自己大6岁的于淑珉担任海信总裁。于淑珉把这样一个决定归结为自己的“执行力”。
强势的执行者
于淑珉今年58岁,当问到她的管理心得时,她说:“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然后把长远目标和近期实践结合好”。
在目前海信的管理层中,包括于淑珉在内,一共有十位总裁和副总裁级别的管理层,其中还有三位“国际人才”,于淑珉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的一个总裁。做到总裁这个位子,海信员工评价于淑珉是个“急性子的人,风格有些强势”。
2008年底到2009年初,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海信也感到了切实的寒意,出口额一度下滑30%之多,于淑珉分析后认为,应该紧盯风险较大的几个国际市场,俄罗斯就是其中之一。
据海信员工透露,于淑珉找到海信进出口公司的副总经理,让其专门飞到俄罗斯追缴回款,“如果收不回钱来,你就住在他们办公室不要回来了。”于淑珉下了死命令。
由于先下手,海信最早拿到了货款。在2009年初,美国第二大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商电路城(Circuit City Stores Inc. )破产前夕,海信也是率先拿回所有的回款。“在这轮经济危机下,没有造成新的损失,也没有新的坏账产生,”让于淑珉感觉“很踏实”。
“可能他们(员工)在压力大的时候会埋怨我要求比较严格,但还没有严到让大家受不了的地步吧。”于淑珉为自己的“强势”辩解说。年轻时常被员工评价为不苟言笑,现在的于淑珉待人接物之中还多了一分和蔼。
小心驶得万年船
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管理者,却也有如履薄冰、谨小慎微的一面。“这么多年,我最害怕的就是决策失误,一旦出现失误,海信就会跟不上了。”于淑珉说。
在海信,重大决策都是先由周厚健和于淑珉两个人“碰一下”,然后是包括党组书记在内的三人小组讨论,再提交董事会决定。尽管如此,最初担任总裁一职的于淑珉常有压力大到睡不着觉的情况,这种危机感也贯穿她的职业生涯。
最近,于淑珉给所有的管理层都买了一本书,就是日本京瓷公司和第二大运营商KDDI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写的《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日本“经营之圣”谈危机下的生存之道》,并要求管理层在每周的“海信时代”内刊上发表读后感。
只要资金链不出问题,只要危机中不犯重大错误,企业就一定能存活下来。这就是于淑珉对形势的判断。
其实早在2008年第四季度,于淑珉就开始每月召开经营分析会,让管理层对这场“生与死”的考验引起充分重视,“谁也不知道这个冬天到底寒冷到什么程度,所以要做最坏的打算,但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于淑珉说。
危机发生之后,于淑珉将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批额度从5万元降低到3万元,而且停止了一切扩大规模增加产生的投资,仅保留提升质量和效率的投资以及前瞻性技术投资。
这种谨小慎微的风格也成为海信的一种企业文化。于淑珉感到很庆幸的是,每当经营方向不明确的时候,海信就会放慢发展速度,但至今为止,海信从没有大的失误。
以收购科龙这个难啃的骨头为例,于淑珉首先考虑的是有无生死风险,即一旦收购失败,是否会给海信带来致命打击,在确认只要方案好就没有生死风险之后,海信才开始研究怎样并购,尽管收购过程远比预期艰难,但海信始终保持“进退自如的谈判筹码”。
也有的投资者对于淑珉抱怨,海信太保守了,也太“平”了,基本没什么波澜。于淑珉并不赞同“保守”的评价。
13年前,海信果断进行变频空调的研发,尽管在总体空调市场一直很不突出,但到了2008年9月1日,变频空调的国家能效标准开始实施,守候多年的海信终于等来了春暖花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