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已具备参与全球钢铁工业竞争的能力——访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
“2009年和2010年对首钢是一个大的考验,从2011年开始,首钢将在新的发展基础上实现更好地跨越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底气十足。
目前首钢在北京的工厂已经压产一半,剩余的400万吨产能也将在2010年末全部停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钢铁出口出现下降。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朱继民的信心从何而来呢?
“信心一方面来自企业多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而形成的实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就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正在从钢铁大国成为钢铁强国。”朱继民说,2003年至2006年,我们每年进口的钢材还在3000多万吨,而200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538万吨,97%的钢铁实现了自给,只有少量的钢材不能替代进口,而就在5年前,这个数字还是85%。
以首钢在河北省曹妃甸的新厂址来说,投资677亿元,全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1%,完成220多项重要技术攻关,大部分技术可以自主解决,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依靠国外技术的情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第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具备485万吨钢生产能力,第二期工程2010年底建成,形成970万吨钢生产能力。
朱继民介绍,目前首钢与全球150多家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同一个目标、同一个团队、同一个任务、同一个机制的创新型合作。
“由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积累,首钢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过去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2年到3年就可以完成。”朱继民说,6年前,国内的管线钢大量依赖进口,2008年首钢生产销售了46.7万吨管线钢,而2009年2月首钢一次就签订了30多万吨的合同。而被国外一直严格控制和垄断的、被称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的高端钢铁产品,首钢也已经研发成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首钢还一直通过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全球竞争的战略眼光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上世纪90年代,首钢就在南美收购了一个铁矿。最近,首钢又凭借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并购了澳大利亚一个铁矿,并且成为一个大型焦煤集团最大股东。同时,首钢与全球3大矿石供应商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首钢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钢铁工业竞争的能力。”朱继民说。
让朱继民信心十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尤其是钢铁业“五个结合发展思路”完全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朱继民说,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同时也与钢铁行业相互作用,其他产业对钢铁业提出了更高规格的要求,例如机械制造用的钢材以前要求是500兆帕,现在要求是1300兆帕至1500兆帕。
朱继民说,鸟巢钢材要放在过去完全需要进口,现在完全自主生产。高速铁路、石油、天然气用钢等现在大部分都依靠国内,钢铁企业必须满足这些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良好互动。
目前,首钢已经组成8个产、销、研攻关团队,面向机械、造船、建筑、管线、汽车、电器用钢等领域,随时了解客户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将需求转化为科研能力和生产能力。
2008年,中国钢铁出口占总量的23%,中国已经连续3年钢铁产量大于销量,2009年钢铁企业的压力将比前几年要大。对此,朱继民认为,机会与困难并存,产大于需看起来是一个数量对比关系,实际上是如何通过淘汰落后、落实产业规划布局拉动增长的问题,而首钢新厂区建设完成后,无论装备水平、自动化水平等方面都是全球第一流的。
朱继民说:“两、三年后情况会有改观,困难是暂时的,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