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曦:创业者的“慢动作”——创业是到达彼岸的途径 无法停步
|
|
时间:2009-07-29 |
|
28岁的陈曦,曾经退学三次,创业四次,18岁便尝到了收获千万的成就,也经历过仅剩50元的失败。他从来都不是个安分的人,深知创业是到达彼岸的途径,所以无法停下脚步。
“比起奥巴马,我更爱小布什,”陈曦说,“奥巴马一举一动总是那么完美,而小布什的不完美,反而衬托出了他的真实。”
这时候,新天地的阳光正好,陈曦坐在茶室的角落里,沉静,慢慢地倒茶,也许早前他是刻意的,后来变成了习惯。
与他28岁的年龄不相称的,不仅仅是这些从容的慢动作,还有四次创业,三次退学,以及捧走百万创业奖金,带领一家公司成功获得行业前三的传奇经历。速成的事业背后,陈曦也免不了“纠结”,而他总能从“纠结”中跃出,修正自己,而后攀上更高的山峰。
思考,找到命运的方向
14岁,因为在全国计算机奥赛中拿了第二名,陈曦进入天津大学少年班。不安分的心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作为球队里的前锋,他总是观察,伺机等待临门一脚,然后是片刻安静,欢呼声起,他享受那种感觉,从小就是。
于是他知道自己的路,不是顺理成章的科学家之路,也不是从政,做学术,搞文艺,而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带领团队冲锋陷阵,而后静待掌声四起。
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陈曦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两年时间,团队发展到30人,开了6个连锁书店,也算风生水起。
1997年初,转向互联网创业的陈曦,在B2C模式上已经开始赚钱,这比马云创办阿里巴巴还要早上两年。一个没有计划的插曲,将他在创业的道路上又向前推了一步,日后回想起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一夜,投资人与陈曦在酒店大堂里彻夜长谈,第二天一早,投资人告诉陈曦,想法挺好。陈曦很快写出一份商业计划书,投资人决定投资400万美元,整个过程流畅得像一只海鸥在维多利亚港湾上空划下的一道完美曲线。
于是在本该大学毕业的那一年,17岁的陈曦毅然离开学校,执着地成为了一个创业者。这家公司在北京、天津、杭州开设了自己的分公司,规模最大时员工有400多人。作为首席技术官,陈曦学着领导团队,学着控制节奏,但一切都那么新,谁也无法预料将来。
“两年后,我的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都达到了极限,没法再将公司带到更大的规模。”一种无力感席卷了整个团队,是时候说再见了。陈曦在1600万美元的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带着自己应得的那一份离开,这一年,他18岁。
怀揣着“很多很多”钱,陈曦开始思考自己该做点什么,读书?休息?甚至是退休?这些想法都昙花一现,最终他找到了出口,“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被承认,然后承担更多责任的人。”创业是到达彼岸的途径,这注定了他无法停下脚步。
两年后,陈曦创立了红软软件,开发行业管理软件,为了借壳上市,他决定将公司并入新疆的一家集团公司。但这一次,他遇到了新的挑战,内部斗争持续不断,但他并未实现控股,最后公司只能破产清算。
陈曦从新疆回天津的时候,口袋里只剩下200块钱,但他还是忍不住想留下点什么,于是拿出150元来买了一件纪念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