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地秋千盛会,多在莒城北部、齐长城岭边的东莞、库山、棋山等乡举行;时间在清明节前两天至清明节黄昏时分;村民用高大转动千架为表演道具,翻飞其上,令人惊心动魄;每逢盛会,场上观众数以千计,富有社戏、祭典遗风。
秋千之戏我国各地皆有所见,唯莒县北境的秋千节及其盛会独具一方乡土异彩。这里的秋千盛会既不是为了个人争雄斗胜,也不是族系间的技艺竞赛。这盛会保留着祭神、庆典的古风,而今已嬗变为密切乡里关系的特色艺体美俗了。
莒盛行秋千艺俗的地点,在莒北的长城岭下,计30余村,精晓秋千技艺者不下万人。这里的孩童,年过6岁,即敢在丈余高杆上系绳摆荡;这里的青年男女,通过秋千之戏,可以相互交往;这里的老年人爱提秋千当年之勇。
每年春分次日,家练开始,家家院中或门前空地,无不竖起秋千高架,晨、昏、午、休工之余,家家秋千飞荡。谁家若无千架,就遭到“人丁不旺”的耻笑。
春分七日,热心秋千的长者应时率领村上青年,在宽敞空地竖起公有架杆,供村人练习。春分八日,村练开始,本村高手作教练性示范特色表演,全村老幼绕场观摩,间或有邻村乡亲前来取经、献艺。
长城岭畔举办秋千盛会的东道主村不下十数,以大林茂、一溜石河、库山等村称盛、称奇。其集会时间从寒食前一天始,至清明节黄昏止(为时3天)。盛会前,东道主村预先架起高约10米的千架,这千架非同家练、村练的那样简易,它有8根吊棒,下连16个用牛索头代替的千板,架杆基部有使全杆转动的机关,架杆全身有错综复杂的拉绳作加固架杆的保险索,这些绳索上装有五颜六色的小彩旗,远远望去像一座锦绣彩塔。
盛会之晨,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络绎而至。九点以后,会场上即已观众如云,摊贩密集,叫卖声不绝于耳,胜过庙会社戏。
盛会多在十点左右开始,敲传锣定秩序后,主持人敏捷地爬上吊杆,向四面观众施礼致意,随之献技开始。开场节目多是东道主村集体表演,这些节目要求典雅、轻柔,禁忌惊险、轻狂;演员坐稳千板之后,轻轻起荡,慢慢旋转,由缓而速;此时千板上的演员忽而蹬板而立,忽而着板而坐,忽而单伸一臂,忽而两臂平伸,形如鹏鸟振翼,因称之为“凤凰展翅”。“凤凰”收翼之后,全体演员直立千板,且转且荡,先是相向漫舞,忽而逆向狂飞,形如织女撂梭,此曰“巧女织布”。
继而梭停机止,摆绳垂直,倏又高杆飞转,摆绳猛飞,呈过顶荡势;此时稳坐千板的演员,不知从何处抛出五色纸屑,立时满天飞彩,此为“天女散花”。当年郑板桥曾为之诗云:
纸花作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随风摆,好将蝴蝶斗春归。
此诗成为这一场面的逼真写照。继上述节目之后,还有“鸾凤对舞”、“三娘推磨”、“童子参禅”等,美不胜收。
中午以后,各路秋千高手各显其能。锣声响罢,16个千板飞快爬上16名青年小伙,或“金鸡独立”于千板之上,或“壁虎倒爬”握摆绳而作倒鼎;架杆飞转荡至与地面平行,当观众目不暇接之时,千板上的演员突然“失足”,观众惊呼不已,然而他们竟同时将双脚倒挂在千板上,直项、垂臂、脑门向地,此曰“金钩倒挂”;脱挂之后,16名小伙手握摆绳,足离千板,忽而挺身斜飞向左,忽而飞旋向右,忽而来个筋斗,忽而做个倒立,此曰“鹞子翻身”,令人惊心动魄;“鹞子”停翻,荡速变缓,眨眼间一个演员独占两付千板——4人分占8付千板,他们挺身面地而卧,另有2人,一骑其背,一跨其臀,如此者4组,同时飞转速荡,形如天马行空,此曰:“麒麟送子”。继此节目之后,还有“喜鹊登枝”、“霸王观阵”、“老虎登山”、“太公钓鱼” ……真是美不胜收,扣人心弦。据当地观众介绍,最后一天的节目更险、更奇、更美。
长城岭下秋千之戏的渊源,最早见于《事物记原》,此书记云:“齐桓公北伐山戎,将秋千之戏,传之于齐……”此地区处齐长城之阳,居穆陵关之门户,或许是秋千传入的最早地域。
金元之交,民不堪命,此外春月饥寒,常有悬梁缢树之民,每当村上遭此不幸,乡老里胥,必去屋山三清三官庙,请道士前往“超渡”。屋山道士长武术,善九技,作“法”时,坛场竖起百尺高杆,作“飞千”惊险表演,并抛撒“符豆”,名曰“驱缢鬼”。礼成后,并许下三年秋千盛会的“斋愿”;还愿时因道士所应法事过多,往往人不敷事,不得已在还愿之前教授村上善男信女,学些飞千小技,至还愿盛会之时,一同上杆表演。邻村百姓为祈福驱邪如法仿效,相沿成俗,逐渐嬗变为密切乡谊的艺体美俗。莒西北屋山之阴昔有明朝诗人李开先留有摩崖诗云:
彩架过长江,女郎笑且歌。
身轻如飞燕,手捷如撂梭。
村落人烟少,秋千名目多。
从旁观者惧,仕路今如何。
此刻石,足以证实长城岭畔秋千艺俗的历史。
长城岭下秋千技艺是世代家传,其盛大集会是祭典遗风,其道具是农家常用的绳索、牛索头。这一活动陶冶了当地人们的性情——勇敢、奔放、矫捷、好强,堪称是文体娱乐中的一株奇葩,它与潍坊地区的风筝是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