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河姆渡遗址(1982年2月23日公布)1973年夏,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这个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四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有关文物的碳一14测定,距今约六七千年。遗址中,有一排排木桩和板桩,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颇有规律。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余,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合的技术,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遗址中发现的稻谷,经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其出土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耜、骨镰和木杵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证明,当时此地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早三千多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麂、獐、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起源过程,有很大价值。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音响的骨哨。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有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