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国寺(1961年3月4日公布)宁波市郊的灵山,自山脚沿蜿蜒的石级而上,便到一清幽之处。路边清流急湍,远处茂林修竹。著名的保国寺就深藏在此山坳里。寺院依山势建造,中轴线上,自南至北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连接着其他建筑,高低错落,很有韵律。大殿前有池子,水清波澈,四季不涸。
寺中大雄宝殿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建筑,面阔和进深各三间,平面呈纵向长方形,有意扩大前槽的深度,便于容纳更多的信徒顶礼膜拜。与此相适应,在前槽装有三个藻井,设计巧妙,制作工整,是同时代其它建筑中未见的。因藻井较低,其后供奉佛像的空间特别高旷,对比强烈,更烘托出主佛之“妙法庄严”和“至高无上”。
大雄宝殿多处用斗*拱,形制粗壮。外檐斗*拱,当心间两朵,左右次间各一朵。斗*拱向外挑出两个华*拱和两个昂,所谓双抄双下昂单*拱造。此外,柱头上及里面的梁架上,亦都有斗*拱。柱子的制作也颇具匠心,采用以小拼大的办法。在一根较小的木柱周围,包镶几根弧形木条,使整个柱子呈瓜楞的形状,既省木材,又增加了外表美观。
这种柱形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不多见的。整个建筑的构件,既无一味追求繁缛雕饰的那种华而不实的倾向,又避免了只重实用而忽视造型美观的弊病。此外,还使用了较多的受拉构件,并采用柱头微向内倾的“侧脚”做法,极大地增加了建筑物整体构架的抗震动、抗冲击的稳定性能。保国寺大殿,迄今已有九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江南一带罕见的木构建筑。它能够在江南多雨潮湿的气侯下保存至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对研究北宋早期的木构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国寺周围涧流环绕,潺潺作响,满山松竹,参差掩映。山巅亭台相望,山下阡陌纵横,远处甬江苍茫,景色分外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