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勇立潮头敢为先宝钢建设三十周年综述之一
|
|
时间:2009-10-21 |
|
30年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的当天,建设宝钢的第一根钢桩在铿锵声中打入长江口畔的土地里。30年后,这位钢铁巨人的成就在令世人赞叹的同时,人们也许会探究:是什么原因让宝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领先一步的优势? 勇立潮头敢为先。正是诞生之日埋下的改革基因,引领着宝钢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变革;而宝钢所走出的这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又对中国钢铁工业30年的巨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宝钢工程开工建设时,是建国以来最大的项目, 全国人民对宝钢寄予厚望。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宝钢就像是“异类”,项目刚立项就成了争议的焦点:国家经济这么困难,这么大的项目会不会是无底洞?上海既没有煤也没有矿,矿石全部要靠进口,被人卡了脖子怎么办?除了引进全套设备,还要花8900万美元引进管理软件,到最后引进了资本主义可怎么得了? 尽管这些创举在当时大胆得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这恰恰是对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的大胆变革,也是中国国企和冶金工业发展的大胆突破。 企业办社会,是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一大弊端,它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拖累了应有的效率。因此,宝钢从一开始就不搞“大而全”,虽然有以宝钢命名的医院、学校、商店,但一经建成就交给地方管理。同时,将辅助部门从主体分离出去,精干钢铁主业,摸索出了一套发展专业化协作,搞好主体、放开辅助的新的管理模式。 早在一期工程投产之初,宝钢就提出了“精简高效”的观念。1988年起,宝钢以国外同类企业先进的岗位定员为标准,按每年撤并2000个岗位的幅度精简定员,与此同时,各厂、部、处逐步取消科室,并将落实减员指标与增加员工工资挂钩。投产23年来,宝钢分公司的钢产量从300万吨增加到了1800万吨,员工总数却从当初的近30000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5000人,年人均产钢量达到1100吨左右。劳动效率、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使宝钢得以轻装上阵,并在国内率先试行了五天工作制。 分配制度的改革一直是国有企业难以逾越的禁区。与精简定员相配套,宝钢还大刀阔斧进行了工资制度的改革。1988年,宝钢率先取消了沿用多年的八级工资制,实行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年功工资、业绩工资和津贴五部分组成的结构工资制。1993年,又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套“岗效薪级工资制度”,员工不分年龄、不论资历,按岗位的责任大小、技术高低、劳动强弱和环境好坏确定岗位系数,且工资基数随企业效益浮动,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不仅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宝钢的建设,承载着改变中国钢铁工业落后面貌、尽快赶上世界同类企业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突破之志、非常之举是不可能的,而以上改革措施都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敢为人先的勇气,使宝钢先人一步,较早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积蓄了快速起跑的能量。然而,要保持这种能量的持续释放,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十分关键的。 面对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各种纷繁芜杂的局面,宝钢始终遵循市场竞争规律,较早树立了用户服务理念,并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产销研一体化”模式,从而使宝钢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束缚,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全新体系。近年来,宝钢通过深化按周交货和合同全程周期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响应速度,缩短交货周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用户忠诚度持续提升。 融入国际市场,需要有全球的眼光。1985年宝钢投产当年,第一批化工产品就打入了国际市场。从1992年起,宝钢每年至少把钢铁产品的10%用于出口。但在当时,很多人认为宝钢是在做“傻事”:国内市场上,宝钢产品供不应求,即使产品有那么点瑕疵,但在国内也算得上是一等品;而到了国外,用户横挑鼻子竖挑眼,弄不好还得赔钱。宝钢坚持做“亏本买卖”,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具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接受世界上最挑剔用户的检验,只有一流用户叫好,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截至去年底,宝钢已累计出口钢材近3000万吨,进入GM、GE、松下、现代重工、卡特彼勒等国际著名企业的全球采购名录。 1998年底,宝钢兼并重组上钢和梅钢,拉开了我国钢铁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序幕。此后的10年,宝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发展钢铁精品和提高可持续发展力为导向,大力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率先探索出了新建与重建相结合的钢铁企业扩张方式,并以此为契机,走上了做大做强的道路。2007年,宝钢成功并购新疆八一钢铁,开始跨地域的并购重组。2008年,国务院批准宝钢整合广东钢铁产业,启动湛江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扩展了宝钢做大做强钢铁主业的空间,更对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面对钢铁工业是“夕阳产业”的言论,宝钢人始终坚信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在高起点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以“汽车板、硅钢、不锈钢、石油天然气用钢、特殊高温合金钢”为代表的主导产品群。如在消化吸收“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产品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成功“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取向硅钢”产品。30年来,宝钢从一家引进技术最多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为创新能力最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的企业,并实现了从技术输入者向技术输出者的转变,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 为了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宝钢在建设之初就制订了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的系统规划,始终恪守“控污染、节资源、兴利用,建设生态型钢铁企业”的环境方针,制订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宝钢环保标准,着力打造“绿色宝钢”。自1998年与上钢、梅钢联合重组后,宝钢又投入巨资用于老企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原上钢一厂和五厂所在的吴淞工业区的环保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宝钢还将环保工作延伸到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的开发,建立起“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并在国内率先具备家电用环保钢板批量生产的能力。 截至去年底,宝钢累计产钢2.72亿吨,实现销售收入1.33万亿元,利润1545亿元,经营效益连年位列全国制造业第一。从2003年起,宝钢连续五年进入世界500强,被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 宝钢以30年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国有企业要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必须在体制机制、基础管理、技术创新、经营思路、协调发展等各方面创新观念、大胆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宝钢又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宝钢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突破,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宏伟蓝图。
|
关键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