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的当时北京最大规模的住宅区。
1984年初北京市建委、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市城建开发总公司连续举行了方庄住宅区的建筑创新、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创新论证会。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4月由首都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建委、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联合举办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工程设计院、北京城建开发科研设计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院、北京建工学院、清华大学等7个单位和一大批在京国内顶尖建筑专家参加的方庄住宅区规划方案邀请赛,并于1984年6月31日由首都规划委员会主持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中标,最终方案融合了众家之长,是集体智慧、集思广益的结晶。北京市建研院的方案由宋融副总建筑师负责,宋先生时任方庄居住区规划发展总负责人。
方庄的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十字方块”的形状,城市干道从方庄穿过,方庄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设计,东北角由宋融先生负责和指导施工,西北角则由马宗述建筑师负责。当时的规划是:沿方庄西路是城市主干道,路旁以公共建筑为主。四个方块的中心是绿地和体育场,当时来说,配套设施是最完善的。
房产开发时,配套设施的建设往往会滞后,方庄建设初期还是计划经济,配套设施建设和住宅区建设同步进行,同时完成。
方庄住宅多数是按当时的标准设计的,但其中有三幢楼是按五室户的高标准来设计的,四间卧室、一个大起居厅,还有两个洗手间,总面积每户是250平米左右,这些较高标准的户型是政府为需要优待的对象设计建设的。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比较清苦,很多知识分子住在筒子楼里,一条过道,两个房间,连厕所和厨房也没有,做饭就在过道里。1983年,电影《人到中年》放映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要求改善知识分子生活条件的呼声日盛,方庄的较高标准住宅就是为这些高级知识份子改善居住条件而设计建造的。
当时是边拆迁,边建设,建设进度很快,第一批住宅一年多时间就建起来了,拆迁户就可以搬进来。
方庄的设计方案是集思广益的,方案做总评时又有修改,吸取了各个方案的优点。在施工之前确定了规划和设计方案,但施工图是很细腻的工作,开工时等不了,只能是边设计边施工,把大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设计院作为参与方庄设计方案竞标的两家单位,都有一个传统优势,那就是对国外的情况比较了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解放以来,国外的建筑类期刊作为技术资料引进,从来没有中断过。
当时,国外兴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住宅区,如巴西的巴伐利亚新城、伦敦的哈罗新镇、巴黎的德方丝,莫斯科的东南区,这些住宅区的优点,方庄都尽可能地吸取,但只是借鉴,不能照搬。当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我们自己严格的住宅标准。文化大革命前,国家规定两室一厅的面积,每户平均不能超过52平米。文化大革命后建设前三门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去视察,当时宋融向小平同志汇报时建议:北京天气温和,冬天冷,夏天不是很炎热,不像南方,我们可以压低层高,节省出来的造价款可以用来增加面积,所以方庄住宅的高度由3米压缩到2.7米,面积由52加到57平米,包括楼道、楼梯的公摊面积。
方庄是当时全国一次性整体开发规模最大的住宅区项目,外地来方庄参观的人很多,方庄建设与以往的项目不同,是一次性规划建设,采取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绿化同时跟进,后来的亚运村建设就吸取了很多方庄建设的经验教训。
方庄住宅区建设是当时一大批优秀建筑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心血结晶,在很多方面都突破了以往的建筑陈规,对后来中国城市住宅区建设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和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