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一面动用大军“追剿”主力红军,一面调西路军和北路军对中央苏区继续实施“清剿”。“清剿”之敌为消灭红军,采取了移民并村、赶群众出山及长期搜山、围山、烧山、封坑、“兜剿”等手段,还组织“还乡团”、“铲共团”、“义勇队”、“暗杀团”;普遍建立保甲制度,老百姓被逼着一组一组住起来,编保甲。早晚要点名,搞连坐法,一个人留“坏人”,一家连坐,一家留“坏人”,几家连坐;甚至实行了树砍光、屋烧光、人杀光的“三光政策”。军阀余汉谋甚至疯狂地夸下海口:这一次不把共军打死,也要烧山把他们烧死,烧不死就把他们饿死。并扬言“三个月消灭红军游击队,活捉项英、陈毅”。据此,为保存实力,保存革命火种,游击队被迫化整为零、分散活动。李美群带着百人小分队在宁都北部密林与敌第94师周旋。1935年1月,大雪封山,李美群率弹尽粮绝的战友与十倍的强敌激战后受伤被俘。
由于叛徒的出卖,李美群身份暴露,被敌人作为重要政治犯押送南昌的江西第一监狱。李美群与方志敏的爱人缪敏、受害女青年万根秀,被1935ff3月22日的《江西民国日报》并称为“三女匪俘”。其中说到:“李美群则为较有地位之女匪,年不过20岁,闻李不识字,但办事能力极强,自经共匪训练后,已能写若干通信件。”
在狱中,李美群不仅利用审讯的机会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大智大勇,正气凛然的斗争,还利用自己已公开的身份,劝勉缪敏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方志敏烈士遗志。鼓励并运用策略,让万根秀递交了“上诉书”,控告敌人诬害无辜,迫使敌人因拿不出证据而将她释放。
最后,李美群“因拒不认罪”被敌人判处有期徒刑12年。不久,李美群不幸染上了肺病。由于敌人此前的拷打、折磨,加之狱中环境恶劣,敌人故意不给医治等原因,李美群于1936年病逝狱中。1979年12月,有关部门在调查李美群烈士的事迹时,几经周折,才找到了顽强生活下来、已经定居外地的烈士遗孤,“中全列”由此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此后,她每次回到兴国,都会长跪于母亲塑像前……
“后勤部长”曾宪招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等每次来兴国视察,都会看望一位名叫曾宪招的老太太。
曾宪招1914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一户贫困农民家里,稍懂事,就得上山砍柴卖钱。“那时的日子正如兴国山歌所唱‘一早起来做到日落西,风吹雨打无人知。书又没有读,字就不会写,拿起算盘,数也不会算’。”曾宪招曾这样回忆。
1929年冬的一天,15岁的曾宪招又一次挑柴去兴国县城卖时,突然发现县城与往日大不相同:到处红旗飘飘、锣鼓齐鸣,还有庆贺的鞭炮;一列列头戴红星、身穿灰色服装的军人精神抖擞、秋毫无犯;欢歌笑语的穷人们在分粮食、贴标语、呼口号;土豪劣绅们被戴着高帽游街示众,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好奇的曾宪招赶紧打听,得知是红军解放了兴国县城。几天后,长冈乡也成立了苏维埃人民政府,许多青年参了军。耳闻目睹这一切的曾宪招深受鼓舞,主动参加洗衣队,为红军伤病员洗衣服,并担任儿童团长,带领少年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1933年冬,曾宪招调任乡妇女委员部主任,主要负责慰问红军家属,扩红支前,帮助军烈属生产。
1934年秋,由于错误军事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9月上旬,中央决定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突围转移,要求苏区有关部门、人员立即筹粮筹款支援前线。曾宪招为完成这一紧急任务,超负荷地日夜工作。
1934年10月14日,兴国县城失守。敌人设立了“清乡委员会”、“铲共委员会”等反动组织,强迫群众“联保”、“联坐”,规定:“一人通匪,十家连坐,一家窝匪,十家同祸”。为不连累乡亲们,留在苏区后又与组织失散的曾宪招,被迫孤身一人前往广东与江西、福建交界的边境,女扮男装以挑夫做掩护,寻找党组织。一次挑货途中,曾宪招被“铲共团”的敌人抓住。敌人发现她一介女流却做挑夫,很可疑,立即对她施以酷刑,曾宪招坚不吐实,敌人见不能达到目的,加之没有证据,便强行以50块银元把她卖给了广东连平县九连山区的谢新元为妻。
1935年春,谢新元家突然来了13位不仅会唱《国际歌》,而且常常吟唱“我们大家来暴动,杀土豪分田地,建设苏维埃,工人来专政”这一苏区《暴动歌》的陌生人,有人说他们是失散的红军。正在为寻找党组织未果而苦恼的曾宪招虽充满激动,但却不敢立即相认。因为敌人常常化装成红军或游击队伤兵,半夜敲群众家门,说:“我是失散的游击队,弄点饭给吃吧!”要是群众答应,立即便会被抓起来乃至加害。
警惕的曾宪招暗中观察。此后三天,曾宪招发现他们上山摘野果、下地挖野菜充饥,不拿群众的任何东西。第四天中午,曾宪招又有意来到小河边洗衣服,并试探性地唱道:“五月当兵开木棉,真心革命不要钱,军衣伙食公家发,家中分了一份田”。一位男子竟然接声唱起:“三月当兵石榴红,天下穷人心要同。”这是一首出自中央苏区的革命山歌,不仅知道的人有限,且因属方言,听得懂尤其会唱的人更加有限,曾宪招终于与同志们相认,表明自己原是苏区干部。
这支队伍,是项英、陈毅领导的、经过九路突围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同志,此时,正根据中央分局“统一指挥,分散行动”的决定,化整为零,进山游击,昼伏夜出,保存实力。曾宪招立即把同志们接回家中,安排食宿。但限于条件,大家的生活相当艰苦,即使主要靠野果、野菜充饥,一天也只有两顿。不久,鉴于敌人搜索,游击队员被迫转入深山密林。
为接济游击队,曾宪招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敌人开禁允许群众进山砍柴的机会,常把粮食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然后丢在山上,使红军能够吃着“捡”来的粮食、穿上“捡”的衣服等。1936年初,赣粤边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游击队的粮食断绝,更加饥寒交迫。一些游击队员实在饿疯了,听说一种“苦笋”可以充饥,便不管其苦涩吞食,结果吃得太多不消化,再也没醒来。后来曾宪招把家中仅有的两担谷子,加工成大米,冒着生命危险几经周折,终于全部送上了山。游击队员非常感动,亲切地称曾宪招为“后勤部长”。而曾宪招家则完全靠借粮和吃野菜度日。曾宪招还常常寻机上山采草药、熬姜汤,精心照顾患病、受伤的游击队员。
1936年秋,为了解决游击队的粮食供应,九连山工委决定在曾宪招家成立筹粮站,由曾宪招负责粮食加工。所谓加工,实际上就是完全靠手工将谷“砻”成米。曾宪招一天要“砻”两三担谷子,游击队没有经费时,还得完全靠曾宪招想方设法向村民借粮,甚至冒险向一些开明的地主借粮。这一千整整13年,直至解放。
1949年8月,赣南全境解放。35岁的曾宪招又积极参加欢迎解放军、分田分地等工作,并被任命为乡妇女主任,因工作突出,被赞为“妇女前锋”。
1951冬,曾宪招在广东连平参加围剿土匪“阿烈房长”的战斗中,因追赶土匪时不幸掉下山崖,受了重伤。1952年冬,由于丈夫病故,离开兴国19年的曾宪招经组织决定回乡治伤。不久,鉴于自己身体及母亲患病等原因,曾宪招无奈放弃工作并另组家庭,成为一名普通家庭妇女并定居兴国。
艰苦的经历,岁月的磨难,使曾宪招对粮食一直情有独钟。1994年夏,已经80高龄、生活无忧的曾宪招路过兴国城关粮管所时,见地上有许多散落的零星谷子,十分心疼,当即一粒一粒地捡了起来。在她看来,当年只要有一把米,就可能挽救一名战士的生命。也正是从那天起,曾宪招每天都要去兴国城关粮管所转转,为的只是捡上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