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共要参加国民政府,实现国共两党在政权中的密切合作,如果仍将驻地设在陕北的延安,显然会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由于国民政府法定首都设在南京,抗战胜利后正准备由陪都重庆还都南京。因此,中共为了就近到南京参加政府,便计划“将指导中心移至外边”,由延安迁往苏皖边区首府淮阴。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 2007年第04期,作者:秦立海,原题:《1946年中共中央拟迁淮阴经过》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了坚决斗争。特别是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共联合民盟等民主党派,经过20多天的激烈斗争,最终就当时全国人民所普遍关心的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宪法草案、军事及和平建国纲领等5项大会议题同国民党达成了全面协议,为战后中国设计了一副走向“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政治蓝图。当时,中共对此成果的取得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在其看来,“政协就是党派会议,在政协决议中承认了联合政府。照政协的决议改组的政府,就是联合政府”。所以,政协会议闭幕后次日,即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对政协协议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由于这些决议的成立及其实施,国民党一党独裁制度即开始破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国家民主化。”“从此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正是基于这一乐观判断,1946年春,中共中央曾计划将其驻地由延安迁往淮阴,进一步加强国共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历史进程。
中共在作出“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形势判断后,随即着手履行政协协议,首先是准备参加政府。政协会议尚未闭幕,中共中央书记处就于1月28日初步商定了中共参加政府人选的名单。2月1日,周恩来在同蒋介石会面时即告之“毛泽东将参加联合政府”。随后,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又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中共参加政府问题。会议决定毛泽东、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周恩来、刘少奇、范明枢(如范不能去则提彭真)、张闻天参加国府委员会;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分任行政院副院长、两部长及不管部”。当时,“国民党本来担心,中共参加国民政府所提人选恐多不知名者,农工妇女当各有代表一二人,如此将影响国府之形象,因此主张必须向共党要求提出毛泽东为委员,以示合作之诚意”。结果中共所提参政人选不但包括毛泽东本人,而且除时任解放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的范明枢可能一般不为外人所知外,其他人选亦皆为中共党内知名人士,中央书记处五人中就有毛、刘、周3人准备参加政府。这表明中共对参加国民政府问题,的确是非常重视和认真的,已做好了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