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从电文全文看,“佳电”中的“清国”应是朱、沈二人直接引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致德国最后通牒的原文,是日本与第三国对中国的指称,然此论也有疑问。
1914年欧战爆发,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欲攫取德国在山东权益。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提出两项要求:“一为在支那海洋之德舰即日退去;”“二为德政府将胶州湾租借全部,以还付支那国家之目的,本年九月十五日为限,无偿还,无条件,交付于日本官家。”“限八月二十三日正午无条件应诺,否则日政府即取必要之行动。”
在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的当夜,日本外相加藤高明把通牒抄件交给驻日公使陆宗舆一份。两天后《申报》等报纸在报道日本对德通牒时把日本公文中的“支那”称谓均改成“中国”,报道称“日本要求德国战舰及各种兵船应即退出日本、中国海面”,“迟至九月十五日应以胶州租借地全行交与日本,不得附有条件及索取赔款,以便日后交还中国。”
从以上材料可见,日本通牒原文和中国媒体报道都没有出现“清国”称谓。
“佳电”电文为日本人起草
除“清国”外,“佳电”称日本政府为“日廷”,把章宗祥回到国内说成是回到“本国”,等等,这些称呼和用词也明显让国人感到电文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讲话的口气。上海总商会会员周佩箴在“佳电”刚发表时,就致书上海商界,认为“商会致北京‘佳电’,不啻出诸日本人之口”。时为总商会会员的方椒伯、赵晋卿在事隔几十年后还能记得电文中的措词“不像是中国人的口气,是日本人的口气”,“根据‘佳电’的措词,显然不是总商会的口气”。
就在国人纷纷猜疑“佳电”来历之际,5月12日,一家名为“联合通信社”的新闻机构探得上海总商会“佳电”的内幕,“闻系出于上海某国商会会长之意,由总商会会长朱葆三之子(现任某国某银行买办)亲任转达之劳,辗转磋商,为日已久”,“原电本系某国文字翻译而出,中间尚删去彼国所谓‘亲善’等惯语,以免国人之疑忌,由朱授意副会长沈联芳謄正拍发。”对于“佳电”中为何会出现“清国”二字,联合通信社认为“沈本精细之人,或系天佑中国,暴发其奸。使彼故将‘清国’之‘清’字忘未删去”。
一字之差,掀开了日本人为上海总商会起草“佳电”的黑幕。真相大白后,舆论大哗,人们怒斥道:“民国成立于今八年,而总商会公然指称‘交还清国’,是总商会所主张者,不仅与国民反对,且将举青岛以畀诸残留之清皇室,复其所谓清国也。日本尚不敢明言者,而总商会竟言之,是直民国之叛逆也”,“处于民国之下,竟敢为此背叛之语,国典具在,罪有应得”。
由上海总商会所发“佳电”为日本人起草这一历史细节,进行合理推测,“佳电”中出现“清国”的唯一可能,就是“欧战平定,交还清国”已成了日本人对通牒用词的历史记忆,当他们为上海总商会捉刀时,朱、沈虽不相信日本政府此时会用“清国”称呼中国,但没有怀疑日本人历史记忆中的通牒用词。因此,沈联芳能够发现“亲善”等明显带有日本人口气的“惯语”,但发现不了“清国”所隐含的问题。后来,朱、沈为从日本人手里收回青岛作过多次辩护,但从没有对“清国”用词作过解释,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对此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