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哈尔滨,以身上特有的俄罗斯印记为人熟识。其实,哈尔滨街头保留至今的不少建筑都能寻觅到犹太民族的风味。
去过哈尔滨的人都忘不了“中央大街”,街道两旁林立着70余座欧式和仿欧式建筑,是我国罕见的建筑艺术长廊。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名“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据说,这是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其实,早在一个世纪前,这里也堪为远东最繁华的街道,饭店、钟表行、咖啡馆遍布各处。
十年前,黑龙江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铁江曾调查了哈尔滨存留的犹太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至今保留完好的多达十余处。这些遗址分布于现今哈尔滨中央大街、通江街等闹市区,包括犹太会堂、犹太中学、免费食堂、犹太医院、犹太银行,以及闻名于外的马迭尔宾馆。
无数的影视作品都曾如此呈现,夜幕下的哈尔滨霓虹璀璨,路灯下的欧式建筑透露着纸醉金迷的暧昧。由此,哈尔滨也赢得了“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赞誉。
回到以色列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音乐之都”,该地每两年都会举行一次“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现已成为中国三大音乐会之一。根据张铁江研究,哈尔滨在作为现代城市出现之际,就因犹太人的存在而呈现出音乐艺术空前繁荣的景象。
据他介绍,当年曾有大批犹太艺术家到哈尔滨演出。著名的《乌苏里船歌》作曲者之一、哈尔滨人汪云就曾师从哈尔滨犹太人特拉赫腾伯格。张铁江介绍,后者曾长期担任当年哈尔滨交响乐协会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家和音乐指导,还出任过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校长,培养和影响了哈尔滨大量的音乐从业人员。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哈尔滨市民家中拥有数万台钢琴,这一切或许正是源于哈尔滨建市之际的良好风俗。
不仅是文化艺术,犹太人在经济生活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年,哈尔滨众多的银行家、地产商、珠宝商、饭店老板,就多为犹太人。在1925年出版的《哈尔滨---傅家甸商工与铁路指南》一书中统计,哈尔滨犹太人有近一半从事着工商经营以及房地产等实业,其余是教师、医生、律师、记者等。
哈尔滨犹太人后裔、现任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特迪·考夫曼曾说,当年哈尔滨的企业很少跟犹太人没有关系。此外,犹太人还创办报刊、开办学校、成立乐队、举办舞会,使哈尔滨呈现出浓烈的西方文明特质。
在今天的哈尔滨,声名在外的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宾馆门口常年热销的马迭尔冰棍、冰棍店对面永远有人在排队等候购买的华梅西面包,早已成为哈尔滨最具异国情调的景色,而这百年传承的背后无一不有着犹太人的身影。
“万世家国千秋梦。”数个世纪以来,回到以色列一直是犹太人的夙愿,哈尔滨犹太人也不例外。自踏入哈尔滨开始,不少犹太人就开始积极从事锡安主义运动,---汉语音译即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1912年6月10日,哈尔滨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促进会成立,现任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的父亲亚伯拉罕·考夫曼出任主席;5年后,改称哈尔滨锡安主义组织。随后,哈尔滨召开了第一次远东犹太人大会,成立了“全远东犹太人大会”和“全远东犹太事务办事处”。
亚伯拉罕·考夫曼于1912年移居哈尔滨,是资深的锡安主义者。他长期出任上述组织以及哈尔滨犹太宗教工会的主席,在哈尔滨犹太人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犹太人中都拥有着崇高威望和广泛影响力。
据李述笑介绍,1941年当盖世太保梅辛格提出“最后解决”上海犹太人的罪恶方案时,亚伯拉罕·考夫曼出面奔走相救。在欧洲600万犹太人被屠戮,在上海“华沙屠夫”的刀下万余名犹太人却得以幸存。“这其中就凝聚着他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