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毛泽东说:“抗日战争以来,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真正援助我们,只有苏联是用了大量空军和物资援助了我们。”连一贯亲美的宋美龄也公开承认:“中国抗战3年来得自苏联之物资援助,实较自英美方面获得之总和多至数倍之多。”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2005年第12期 ,作者:杨耀健,原题:《抗战时期的中苏外交》
初期关系
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抗战前的中苏关系微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苏联旗帜鲜明地声援中国抗战。7月13日《真理报》发表文章,14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接见中国大使蒋廷黻,表示愿意援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苏关系。8月21日,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是苏联对中国的重大道义支持。
签约后,蒋介石派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名义赴莫斯科谈判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问题;1938年2月,又派孙科为特使赴苏,请求苏联援华。斯大林明确表态,“苏联愿始终相助”。2月7日,中苏签订《军事航空协定》。3月,苏联向中国提供第一笔长期贷款,用于购买苏联的武器装备。7月,苏联又第二次提供信用贷款。以上两笔贷款各为5000万美元。1939年6月13日,苏联人民对外贸易部长米高扬与孙科再次达成协议,签订了1.5亿贷款条约,一年后,苏联另外提供5000万美元。以上贷款,中国则以农矿产品作价偿还。1939年6月16日,中苏又签订了通商条约,发展两国的商务关系。
苏联不仅从道义上、物资上支援中国抗战,还先后派遣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直接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据统计,1937年底至1939年夏,苏联派遣来华的军事顾问和专家达3365人。截至1939年底,苏联派出志愿空军飞行员计5个大队2000人和1000余架飞机。苏联志愿空军参加过保卫武汉、重庆、成都、兰州的空战,有200多位飞行员牺牲,其中包括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和战斗机大队长拉赫曼诺夫等军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为加强自身的战备,对华军援逐渐减少。德军入侵波兰,苏联因“东方战线”问题被国联开除,中国代表弃权。苏联外长为此诘问中国代表,中国向苏联作了解释,并保证“如国联此后有制裁苏联之行动,中国必尽力打消之,使不成立”。中苏双方依旧友好往来。1940年5月,国民政府改派邵力子为驻苏大使,加强对苏工作,当年冬天苏援增多。截至1941年,苏联援华军火与贷款数,是英美两国之和的4.5倍。毛泽东说:“抗日战争以来,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真正援助我们,只有苏联是用了大量空军和物资援助了我们。”连一贯亲美的宋美龄也公开承认:“中国抗战3年来得自苏联之物资援助,实较自英美方面获得之总和多至数倍之多。”
日苏中立条约》引发危机
此后,中苏关系曾两度出现危机。
第一次危机是1941年4月,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为避免与德国、日本同时作战,保障其远东地区的安全,与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日苏中立条约》规定,缔约双方维持彼此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当缔约一方遭第三国军事攻击时,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还附有一项《疆界宣言》,规定双方互相承认外蒙古和伪满洲国。这显然严重侵害了中国主权。
4月15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奉命发表声明指出:苏日宣言“对中国绝对无效”,中国“决不能承认”。《中央日报》记者前往苏联驻华大使馆求见潘友新大使,潘友新托病不出。4月15日,中国驻苏大使邵力子拜访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莫洛托夫表示:“该约专为苏联保持和平,与中国无涉,谈判时亦未提及中国,不影响中国抗战。”19日,潘友新大使也向蒋介石说明:“日苏中立条约中,没有涉及任何中国问题.苏联对中国的政策与态度始终一贯,毫无改变。”18日,王宠惠外长向参政会留渝委员报告外交情况时,也证实了苏联援华的“西北运输现亦照常维持”,没有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