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日记中,阎锡山对资本主义颇有批判,1933年5月16日,他说资本主义制度罪恶有三:一是强盗,二是杀人,三是扰乱。以后他到台湾,在日记中更称资本主义有七大弊端。
阎锡山读过马克思的书,但他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发行股票等没有实际价值,必然带来通货膨胀。
1934年3月,他说金银代值有四大弊害:一是违背了生产越多,则生活越优越的原则;二是违背为生产而劳动的原则,结果是不贵劳动反贵金银;三是违反劳动提高人民生活的原则,因金银数量有限,一旦劳动量超过它,它反而会抑制劳动;四是违反了国际通过贸易互助有无的原则,易开启战端。
阎锡山的这些思考不是没有理由的,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所以阎锡山说资本家毁灭了物质,让劳动者因贫穷不得不在被剥削之余,又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杀人工具。
阎锡山认为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发行“物产证券”,即根据生产量来决定流通量,有一元钱的产品,才能发行一元钱。后来到台湾后,他也一直坚持这个观点。
在今天看,他的这些看法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学常识的,他虽然曾赴日留学,但主学军事,对新思想了解不多,虽然很好学,但在观念中难免有不少糊涂之处。
阎锡山同意按劳分配的原则,在日记中,他一直歌颂劳动,认为劳动创造收入,类似的话他说了很多。
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人生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
他自幼学习儒家,深谙程朱理学。后来考上武备学堂,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参加了“铁血丈夫团”,武昌起义后,他发动了“太原起义”。
军阀混战时期,他提出“保境安民”,推行“六政三事”,为山西营造了近十年持续发展的环境。北伐时期,他兵出河北,在北伐四集团军中获利最大,占据地盘最多。但后来的中原大战,又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旅居大连,不断反思,并开始写日记。
“九一八事变”后,他提出“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的口号,制定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修筑铁路。
抗战初期,阎锡山选择了“联共抗日”的政策,最早建立地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带头捐款,先后组织了平型关、忻口等战役,虽然都失败了,但还是干了一些有利于民族抗战的事。
然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他看到大片领土陷于敌手,山西能够保存的地盘,又多在共产党军队的控制之下,而自己不论是实力还是威望,都无法匹敌,感到“生存”受威胁,产生了动摇,转而扶旧抑新,甚至发动了“十二月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阎除了被迫进行了“晋西大保卫战”之外,基本上采取了保存实力、避战待机的策略。
在他的日记中,可以曲折地反映出一些历史的细节,以及他思想转变的轨迹。
值得重视的抗战文化
阎锡山日记》公开出版,我认为有两大价值。
首先是史料价值,虽然他的日记写的都是感想,但人只有感于事才能发于情理,可以根据当时事件发生的背景参照阅读,此外日记中也记录了一些具体事情,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我们解读历史的重要佐证。
第二是文化价值,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抗战存在着抗战文化,这个文化有统一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其中的内涵,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研究。
阎锡山毕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山西统治时间长,此外他很有特色,也做过一定贡献,对此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实事求是地说出来,也无妨。
李茂盛
1956年10月生,山西省沁水县人,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区域经济史研究,现任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兼任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