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袁世凯为何主张“君主立宪”?其中的一个原因可以说是为了“保存中国”。他认为,一个有限君主制是唯一能够确保国家完整的政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08月01日19版,作者:汤伏祥,原题:《谈谈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内容来自dedecms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时候,大多数文章是从革命派的角度来审视辛亥革命结果的,多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但是,促成这一成果的实现,除了革命派的力量外,袁世凯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也应该历史地看待。 内容来自dedecms
袁世凯如何对待革命力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被清廷重新起用,成了内阁总理,总揽朝廷大权。他负责剿灭革命党,督师前线。当时的北洋军实力可以说是远胜于革命军实力的,袁世凯强攻汉阳后,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武昌,但他没有那样做。因为袁也意识到,此时的革命力量,绝不可小看,不仅战火不断蔓延,更为可怕的是,革命共和的呼声渐渐深入民心。此时的袁世凯,虽然希望能在自己“责任”内解决与革命党人之间的争端。但革命党人黎元洪却声称要共和,也就是要推翻清王朝,而且不是革命党与你袁世凯的个人纷争,而是革命党与整个清王朝的搏斗,你袁世凯只要顺应共和了,还可以给你共和总统的位子坐,当推为“第一任之中华共和总统”。随后,革命党人不断向袁世凯发出信号,希望袁世凯能掉转枪口,推翻清朝,成就大业。 内容来自dedecms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出于总统权位的诱惑,还是出于对国家负责的态度,袁世凯显然给了革命军以喘气的机会。他派蔡廷干、刘承恩为代表,到武昌直接与黎元洪面谈议和,随后又派刘承恩、张春霆到汉口与黎元洪的代表孙发绪、曾广大会谈,希望革命党人能接受其“君主立宪”的主张。1911年12月18日,他又派出唐绍仪、杨士琦、严复、王孝绳、欧赓祥、许鼎霖、赵椿年、冯懿同等声势浩大的队伍与革命派伍廷芳于上海展开了和谈。袁世凯对于上海谈判的底线,就是“君主立宪”,保留清廷的名义,虽然当时革命浪潮已席卷全国,但他对共和制度依然不信任,虽然他也认为民主共和派为“进步党”,但仍坚持其立宪主张,主张在“君主立宪”的框架内解决问题。袁世凯毕竟是从清朝那里得到权力的,不可能抛弃清王朝,因而继续打着维护大清的旗号。虽然他也知道这有难度,正像他的儿子所说的那样,他处于不知所措的莫大困惑之中,“目前扮演一个忠君的角色去挽救满清王朝似乎完全不可能,尽管那是他本意所在”。当然,在革命共和的呼声中,袁世凯也有些动摇了,他一面想忠君,一面又想在革命派中博得掌声,毕竟革命党人给了诱人的职位——总统。所以,此时的袁世凯对革命派既是攻打又是纵容。他想利用清廷和革命派的矛盾和弱点,抬升自己的身价,来个一箭双雕,即既以清政府的名义去压迫革命力量,迫使其就范妥协;又借助革命力量威胁清廷,迫使它交出全部的权力,真正实现责任内阁——“君主立宪”。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