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双堆集作战之后,杨勇曾经说过:“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可惜让胡琏给跑掉了。”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10期 作者:刘立军 原题为:国民党悍将胡琏
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国民党上将胡琏。胡琏戎马一生,参加过北伐,也参加过军阀混战,曾经在石牌要塞上与日寇浴血奋战,也曾经在淮海战场上与粟裕“斗法”;孤悬台湾岛外的金门曾经是他“建功立业”的福地,也成了他不堪回首的伤心处。胡琏一生追随蒋介石赴汤蹈火,征战无数,死里逃生,血满弓刀,人生跌宕,实在是很有看点。
胡琏在战场上的表现确比其同僚们略高一筹,有人评价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却比黄百韬多。他麾下的十八军,是国民党的五大王牌部队,被称为“吃人部队”。蒋军中有“二胡”——胡宗南与胡琏,前者号称“西北王”,后者号称“金门王”,但在蒋军中流行这样的说法:“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国民党军史对胡琏的评价是12个字:“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投笔从戎“土木”经营
胡琏,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1907年,胡琏出生一个贫寒农家。华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素以剪纸和皮影戏闻名,民间文化深厚,同时也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故乡。胡琏父亲胡景彦在乡下务农,闲时做雇工,帮人料理农活,借以养家糊口。胡琏的母亲王富女,是大明乡王堡子村一个贫农的女儿。胡家兄妹3人,胡琏排行老二,上有长兄下有小妹。
胡琏虽然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在村里读私塾无人能比。1925年参加关中地区毕业会试,胡琏名列前茅,令人称奇,同学们从此便以“子奇”来称呼这个小同乡。胡琏的老师预言胡琏前途无量,并希望胡家倾家荡产也要栽培这个老二。但胡家非常穷,无力供养胡琏继续求学。
胡琏从小与众不同,其母最初希望他去做个教书先生,胡琏以“家有五斗粮,不做猴儿王”,把母亲顶了回去;想让他经商学做生意,胡琏却说自己天生就不是做生意的料;最后,父母想让胡琏投奔有钱人家做个管家,胡琏则更不愿做一个曲意逢迎的奴仆。于是胡氏夫妇做主,为胡琏聘了一门亲事。胡琏在父母的一手包办下,跟邻村姑娘吴秀娃拜了天地。
胡琏实际是铁定了心要投军。刚好天遂人愿,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买马,胡琏便跑去参军,在国民二军冯子明部任文书。不久接到在广州当医生的亲戚的来信,劝胡琏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寻找出路。但胡家穷得实在拿不出旅费,胡琏的结发妻子吴秀娃卖了嫁妆,又提前卖了娘家的青苗,终于筹集了南下的盘缠。胡琏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当时就向吴氏发誓将来发达了一定要报答她。
1925年9月,胡琏来到广州,并成为黄埔四期的一名学员。因为四期以后的黄埔军校生都未毕业,所以四期实际就成了黄埔的最后一届。而且胡琏的不少同学如谢晋元、张灵甫、唐天际、袁国平、刘志丹、伍中豪等日后都成了国共两党的栋梁之材。胡琏军校毕业就直接参加北伐上了战场。北伐之后,胡琏所在的部队被遣散,胡琏无处安身,当听说他的陕西老乡兼校友关麟征当了团长,便赶往蚌埠投奔。关麟征非常赏识胡琏,任其为连长。后来,关麟征所在的团并入陈诚的第十一师,这是胡琏成为陈诚“土木系”的开始。
其后,胡琏参加了新军阀混战。在与冯玉祥的部队交火时,第十一师畏缩败退,关键时刻胡琏拔出手枪,威吓溃兵,他的连队竟然守住了阵地,这让陈诚对胡琏的指挥能力刮目相看,并提拔他做了营长。陈诚升任第十八军军长后,想把胡琏调到第十四师任营长。胡琏找到陈诚痛哭,表达自己对第十一师的的感情。陈诚非常感动,觉得胡琏是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从此对胡琏更加器重,把他当做自己的心腹。
不过胡琏虽然没去第十四师,却经人介绍与十四师曾粤汉团长(后为被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的妹妹曾文瑜相识。1930年左右,胡琏喜新厌旧,把留在老家的糟糠之妻遗弃,迎娶曾文瑜。曾文瑜接受过新式教育,又颇会交际,后来又与蒋经国的夫人蒋方良打得火热,或许这也是胡琏后来飞黄腾达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