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人民的“生命线”、“致富线”和“幸福线”
——浙江千里海塘建设纪略
省水利厅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岸线曲折绵长,海岛星罗棋布,海岸线长达6633公里,海塘全长2132公里,其中浙东海塘1732公里,钱塘江海塘400公里。浙东海塘保护着宁波、温州、台州、舟山四个大中城市和近30个县市,其中保护万亩以上农田和重要城镇、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的重要海塘有1027公里。钱塘江海塘直接保护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平原1000万亩耕地和1000万人口。浙东沿海和钱塘江两岸地区,人口密度高,生产要素聚集,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约占全省80%。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浙江沿海属于台风暴潮频发地带,且台风强潮位高,破坏力大,台灾频发。海塘不仅是浙江沿海地区的生命线、生存线和幸福线,而且是关系浙江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安全屏障。浙江海堤是沿海人民不断加高加固修缮而成的挡潮御浪工程体系,钱塘江海塘历来由国家维修养护管理,随着60年代治江围涂的实施,相当数量的临江一线塘段已为当地政府围涂所建的围堤所取代。浙东海塘多数为随着滩涂淤涨而逐步外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提高海塘防御能力,浙江省及各级地方政府不断进行海塘加固建设。1989年8923号台风后,台州开始修筑标准海塘,1992年9216号台风和1994年9417号台风后,温州、台州等地陆续开始较大规模的修筑标准海塘。尤其是9417号台风后温州等地建成防御标准20年一遇以上的标准海塘约530余公里,发挥了防御潮灾成效益。限于当时财力物力和技术水平,以往海塘防御能力仍偏低,特别是1997年9711号强台风海塘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于1997年底开始,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了“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的重大决策,通过沿海各地艰苦努力,到2000年底就建成了1020公里标准海塘。并经续建,至今全省累计建成标准海塘1400多公里,投入资金近50亿元。千里标准海塘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浙江省沿海防台御潮能力,为浙江省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综合经济效益,改善了沿海城镇投资环境,推动了效益农业发展,改善了沿海生态环境。千里海塘被前省长柴松岳喻为沿海人民的“生命线”、“致富线”和“幸福线”,也是沿海地区的“发展线”。
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是为浙江省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目前浙江大陆和海岛重要闭合区已形成,对于保护沿海地区生产力发展,推动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产生了一系列综合经济效益。标准海塘建成,改善了沿海城镇投资环境,海塘保护区内的工业园区成了投资热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海塘保护区内土地租金成倍提高,农民增收,推动了效益农业发展;推动了海洋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同时也改善了沿海生态环境。
三是探索了水利建设新路子,创造出了海塘建设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府引导下,依靠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巨资,短时间、高质量地建成千里标准海塘,在浙江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海塘的建设经验为其他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更为可贵的是,在千里标准海塘建设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被沿海人民概括为“海塘建设精神”。
千里标准海塘建成后相继受了2000年、2002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派比安”、“桑美”、“森拉克”、“云娜”、“麦莎”和“卡努”等台风暴潮的考验,特别是2000年“桑美”、2002年“森拉克”和2004年“云娜”强台风,我省沿海部分地区发生了接近历史实测的最高潮位,但没有一处标准海塘决口,发挥了显著的防台减灾作用和效益。经有关单位初步估算,2000年以来标准海塘产生的防台减灾效益达2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