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造车——冲破壁垒的民营企业传奇
省委党校
吉利汽车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李书福是我省台州市路桥区的民营企业家,最早从经营装潢材料起步,后来进入摩托车行业,并且在这两个行业中,他都走在了前列。
1994年,当吉利踏板式摩托车还如火如荼之时,他就萌生了进入汽车工业的念头,然而,当他向当地主管部门领导表达这个想法的时候,却受到了善意的告诫:这是国家政策不允许的,而且也不是好干的。
转机出现在1997年,当年,李书福通过收购四川德阳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汽车工厂从而获得了汽车生产牌照,并设法克服了汽车不能异地生产的限制,使得吉利的汽车项目获得批准。不过因为德阳这家工厂列入国家汽车目录的产品不是“7”字头的轿车类,所以吉利当时获准生产的也只是4米以下的两厢车。1998年,吉利在我省的临海建成了第一个轿车生产基地,第一辆吉利汽车“吉利?豪情”也于当年成功下线,并生产了100多辆,但几乎都没有卖出去。1999年,吉利汽车生产了1600多辆,几乎全都卖出去了。此后,吉利汽车开始了高速增长,销量不断翻番。2000年,吉利的汽车销售量一跃升至10008辆。2001年,吉利再接再厉,卖了2??4万辆汽车,并且在当年有4款车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从而成为我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2002年吉利销售汽车4??78万辆,并开始实现盈利。2005年,吉利以近15万辆的销量进入全国轿车销售前10位,并且是其中唯一的民营企业;2006年,吉利销售轿车达到20??4万辆,在轿车销售十强中排名第8。2007年销售近21.8万辆,稳居全国轿车销售前10。在国内市场销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吉利汽车也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2003年8月,首批吉利轿车出口海外。2004年出口整车达到了5000辆,2005年则超过了7000辆,2006年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出口近1??5万辆。目前,吉利已经在海外建有200多个销售服务网点,在乌克兰、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设厂进行SKD/CKD组装生产和销售,实现海外销售近7万辆,位居中国轿车出口前列。
2005年9月吉利参加了法兰克福车展,这是吉利第一次参加国际顶级车展,也是中国汽车企业第一次参加这一车展。吉利还是第一家参加底特律车展的中国汽车企业。通过参加国际车展,吉利受到了欧洲、北美乃至全球的关注。刚进入汽车领域,在一没技术,二缺资金的情况下,吉利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吉利已经拥有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吉利远景、上海华普、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整车产品。
同时,吉利还注重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从2002年吉利第一款自主研发的479Q发动机下线以来,吉利已陆续开发出从1??0排量到1.8排量八款不同的发动机。2005年5月研发成功的我国首台CVVT发动机CVVT—JL4G18全铝发动机,其主要指标达到了国际水平。目前,吉利已经拥有了1.0L—1.8L八大系列发动机及八大系列手动与自动变速器。这些系列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的3C认证,并达到欧Ⅲ排放标准,部分产品达到欧Ⅳ标准,更重要的是,吉利拥有这些产品的完全知识产权。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发展,吉利汽车不仅在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品牌形象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005年,“吉利”中文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吉利汽车的“图形商标”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国内汽车自主品牌首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吉利集团已经在我省的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建成6个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拥有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变速器的生产能力。吉利集团也已经连续5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3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10强。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首批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和“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主力军之一。
吉利集团现有员工近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00余人,拥有院士4名、外国专家10多名、博士数十名、高级工程师数百名。建立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具备较强的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和汽车电子电器的研发能力,是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和“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是李书福造汽车的两大目标。现在,第一个目标已基本实现,而第二个目标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吉利造车的突出意义在于:
第一,它突破了民营企业进入汽车领域的行政壁垒,破除了“民营企业造车等于自杀”的陈腐观念。第二,它冲破了国外汽车厂家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证明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领域也能很好地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第三,它示范和带动了我省一大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优化了我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我省“小企业、小商品”的传统产业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