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治三年刷新浙江——“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纪实
省环保局
环境问责动真格2004年,浙江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明确了各地市和各省级厅局污染整治工作的主要任务,省政府与各地市签订了省市长环境污染整治责任书。同时,将污染整治任务分解到每年的生态省建设责任书考核中,年终进行考评,重点污染治理任务如污水处理工程、重点监管区整治等实行“一票否决”。2005年初,浙江省环保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与11个市签订《浙江省环境整治重点工程项目任务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并把钱塘江的治理列为当年浙江境内8大水系的整治重点。“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拉开了序幕。省长吕祖善在当日召开的会议上表示,浙江将把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并将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环境质量水平两项指标纳入浙江省党政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环保部门联合发改、经贸、建设等政府职能部门,每年开展集中专项督查,检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监管区整治等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整治工作明显滞后的,省整治办及时反馈给各地政府,提出督查要求。为推动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工作,2006年,省环保局实行了由局领导带队、各处分区包干的蹲点督查制度,2007年,又实施了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成员单位分区包干蹲点督察制度,由各单位负责人带队每月赴现场督促指导整治工作。对重点污染区域、污染行业、污染企业实施动态管理。
2006年,又增加了富阳(造纸行业)等5个区域为省级环保准重点监管区,比照重点监管区的要求进行监管;同时,每年分别确定不同的重点污染行业、污染企业进行重点整治。污染整治初具战果毋庸讳言,这是一场成功的阻击战。战略眼光超前,战术运用得当,浙江政府决策者,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行动迅速,从拉开“811”整治行动,到初具战果,用整整三年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环保翻身仗。这三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的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保持全国领先,2006年11月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的《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中,我省以87.1分的成绩名列全国第一。总体上,三年“811”环境污染整治成效明显,成绩显著。
至2007年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得以如期实现,2007年10月底,全省设立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5个准重点监管区,已全部通过现场验收。
三年中,浙江的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造纸和固废拆解等9个重点污染行业,积极采取技术改造、关停转迁、增添治污设施等措施加大治理力度,效果显著。到目前为止,全省味精行业已全面完成污染整治,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域范围内味精行业全行业COD和氨氮指标达标排放;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提前一年完成机立窑淘汰任务;造纸行业草浆生产线已全部关闭,至少领先兄弟省份3年以上;电力行业在两年内完成总装机容量为2502兆瓦机组的脱硫工程,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约9万吨;进口固废拆解业已基本实现园区化。
三年来,全省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2007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环保总局、华东督查中心在多次对我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行暗访、督查、检查和核查后表明,在2007年上半年全国COD排放量比去年同期上升0.24%,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下降0.88%的情况下,浙江省COD排放量比2006年同期下降了2.48%,居全国第一;SO2排放量比2006年同期下降了4.05%,居全国第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全社会参与、涉及面广、舆论声势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次实践行动,不是一个终点,更是另一新起点,从这个角度说,其现实意义和影响长久而又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