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古城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热情为游客服务(10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秦 晴摄
|
【提要】 什么原因使丽江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变成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享誉中外的世界级旅游文化名城?选准符合本地 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千方百计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彰显文化,扩大开放,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是其成功之道。
编者按: 美丽梦幻的玉龙雪山,神奇迷人的东巴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走进丽 江、踏入古镇、了解中国。丽江,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回首过去30年,丽江也曾接受“以粮为纲”、“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但资源优 势和市场优势不足的现实制约了丽江发展。转变之路难免阵痛,探索过程充满艰辛。然而,丽江人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 做强做精旅游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世界级旅游文化名 城,丽江在前进道路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发展美景,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和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5万,共有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3%。
改革开放之初的丽江,交通不便,封闭落后,生活贫困,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刀耕火种 的习惯。1978年,全市人口87.4万,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人均1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元;农业产 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丽江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旅游业为主 导,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到2007年,丽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4.8亿元,是1978年的51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6984元,是1978年的36.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18元,是1978年的3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22元,是1978年的29 倍;一、二、三产业比例也由1978年的53.3︰19.7︰27改善为21.1︰33.4︰45.5。丽江古城、老君山、东巴文献古籍分别被列入世界自 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丽江市还获得了“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欧洲人最喜欢的中国旅游城市”等称号。
什么原因使丽江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变成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享誉中外的世界级旅游文化名城?
一、解放思想,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然而, 在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1978—1988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丽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只有1%,全省 倒数第三,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五。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 片面发展传统农业,错失了云南省以烟、糖、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拉开了与玉溪、曲靖等地州的差距。发展传统农业的道路走不通,上世纪80年 代后期又片面理解“无工不富”,盲目发展地方工业。虽有成功之举,但多数地、县、乡(镇)搞起来的国有企业因远离大市场、进出运距远、技术含量低、员工素 质低、管理水平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不仅产品未能打出去,最后连本地市场也被外来产品挤占。不少企业投产之日即为亏损之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工 业企业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丽江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丽江改革开放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开展区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有 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方面狠抓了“四破除、四树立”:一是破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的“左”的思想束缚,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 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树立敢闯、敢干的积极进取观念。二是破除墨守成规、照搬书本或别地经验的僵化观念,树立认清丽江区情、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建设有 丽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观点。三是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守旧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广纳观点。四是破除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的“等、靠、要”思想,树 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自强观念。通过深入持久的理论学习和各种专题讨论,丽江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获得了大解放、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深入认识区情、探索丽江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丽江人深刻地认识到:丽江的农业, 因为自然条件的立体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不便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虽为基础产业,但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丽江的工业,因为起点低、基础差、远离市场、技 术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支柱产业;丽江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但国家近期水电开发重点不在丽江,一定时期内水电也不可能成为丽江的主 导产业;只有发展旅游业,既符合丽江实际,又具有比较优势。因为:第一,丽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丽江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深厚的 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不化、被称为“现代冰川博物馆、植物王国”的神奇的玉龙雪山;有世界上集深、险、奇、绝、秀为一体的最壮丽 的大峡谷虎跳峡;有风光如画的“长江第一湾”;有被国内外学者称为横断山植物基因库的新主天然植物园;有仙境瑶池般的百里杜鹃王国老君山;有一天能见三次 日出和日落的黎明丹霞赤壁红石林风光;有“环球第一树”之称的万朵山茶王等。丽江地处滇川藏民族地区的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汉、藏、彝、白、纳西等民族 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享誉世界的人文景观。丽江有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有保存了唐宋音 乐原形而又自成风格,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丽江有博大精深、以人类至今唯一存活的图画象形文字为载体的东巴文化;有至今仍保留母系社会形态的 摩梭文化;有集多种宗教为一体,象征民族宗教文化融合与民族团结经典之作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壁画等。第二,旅游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潮流。第三,随 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形成旅游消费需求,拉动整个旅游业的大发展。
1994年,云南省政府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议,提出了“发展大理,开 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坚定了丽江走“旅游先导”的优势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信心。此后,丽江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 业,逐步打造成旅游精品胜地,支撑和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995—2007年,丽江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由84.5万人次和3.26亿 元,增加到530万人次和57亿元,增长了6.2倍和17.5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社会消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繁荣兴旺,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旅游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直接间接来自旅游业的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 上。
二、积极推进,千方百计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选准旅游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后,丽江就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一心一意把旅游产业 办成精品,做大做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委和市政府及时提出并实施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八五”期间“抓 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抓机遇、促发展”,“十五”期间“抓质量、增效益”,“十一五”期间“旅游强市”。1994年以来,丽江按照“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建设精品、创造名牌”的指导思想,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形成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主要措施:一是认真抓好旅游规划、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拓,推动丽江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会展型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适应游客不 断增多的需要,在做精做强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景区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泸沽湖、老君山等新景区;三是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把丽江建设成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 圈的中心和示范区;四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打破坐地生财的观念,到主要客源地、发达地区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开设服务机构,开辟新 的客源市场;五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建设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相适应的旅游人才队伍。
今后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为核心,大力开拓海外客源 市场,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把丽江建设成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以区域合作为重点,积极发挥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旅游集散地功能;以保护和弘扬 民族文化为主题,推进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特色,把丽江打造为旅游文化名城;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为主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实 现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丽江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
三、多元投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首先,政府投入巨资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上世纪90年代就建成了丽江机场,“十一五”期间还计划扩建为国际机场;近几年又建设大(理)丽(江)铁路、准备开工建设大(理)丽(江)高速公路、泸沽 湖支线机场等。丽江市委和市政府仅在过去的5年里,就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累计投入5亿多元,实施了以改善旅游、卫生、通信、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重 点的古城环境整治、户内电气线路改造、玉河广场建设、北门街道路改建、灯光夜景、星级厕所改造、玉河和老干片区排污管网、景观用水源头治理、东郊环境整 治、道路绿化工程、廉租住房建设、金山路建设、古城数字化建设等一系列保护性建设工程项目。2006年底作出了免费开放著名的黑龙潭公园的决策,使当地群 众和游客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不仅较好地履行了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作出的郑重承诺,也使丽江古城的旅游环境、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性转变,提升 了整个丽江的城市品位。
其次,利用地震受援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1996年2月 3日丽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7级大地震,造成全区64万人受灾,死亡294人,受伤15431人,房屋倒塌42万间,受损79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59亿 元。丽江地震后,得到了国内各省区市、香港同胞和国际友人大力援助,仅香港地区捐赠的钱物就达3亿多元,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的元首致电慰问和给予捐赠。 这些援助资金,除按照受灾等级给受灾群众发放民居恢复重建资金以使破坏受损的民居建筑和生产设施全面恢复外,其余被政府用于旅游设施建设,把灾后重建变为 发展旅游业的机遇,集中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交通、水系建设、古城改造、玉龙雪山和古城景点恢复重建等旅游工程。各企业和社会上争取来的补助资金和外引资 金,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宾馆酒店、文化展示表演场所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以旅游酒店为例,1996年全区只有16家酒店,其中二星级、三星 级酒店只有4家,床位1800个。到2007年,全市星级宾馆 185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2家、三星级52家,总接待能力接近60000个床 位。
第三,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来建设丽江旅游设施。无论是在抗震救灾 还是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丽江都非常重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玉龙雪山景区3条索道建设、高尔夫球场建设、束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大部分宾馆酒店及近几 年城市化建设中的大工程,都是以引进的外部资金为主进行建设开发的。
四、彰显文化,增添丽江旅游业的无穷魅力
要改变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调模式,增强旅游的吸引 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丽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是“孪生兄弟”,赏丽江山水—游丽江古城—品丽江文化是丽江旅游的“三连 环”,缺一不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平台;文化产业的繁荣,为旅游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多年来,丽江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班子坚持“文化就是财富”的新理念,以辩证的眼光 认识文化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抽象财富,而且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现实财富,改变把文化装进“象牙塔”里存放起来、把文化和经济割裂开来的陈旧观念,以敢为 天下先的气魄,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把文化产业放在支柱产业、龙头产业的重要位置,一抓到底,抓出了成效。丽江涌现许多旅游文化的成功典范:宣 科先生采用现代商业手段运作纳西古乐,使纳西古乐成为家喻户晓的丽江民族文化品牌,先后到国内许多大城市和英国、瑞典、法国、荷兰、挪威、比利时、日本等 国演出、教学,开展文化交流,在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丽江的文化形象推向国内外。1996年“2·3”大地震发生后,丽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恢复 重建明代木氏土司衙署,并设立丽江古城博物院,以市场经济方式运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专程到丽江考察后表示,这个项目是中国使 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示范项目,促使世界银行增强了投资中国文化项目的信心。通过招商引资,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与丽江歌舞团合作组建雪山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800万元编排上演大型民族服饰、舞蹈节目《丽水金沙》,自2002年5月投入商业演出以来,累计演出4100多场,大获成功,同时还解除了每年政府 财政负担100多万元。通过典型示范的辐射作用,外地和当地许多有识之士采用不同方式参与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目前,家庭作坊或“前店后家”式的文化工 艺产品制作专业户数以百计,构建起歌舞演艺、手工艺品、博物展览、风情领略、图书出版、音像制作、影视基地等组成的民族文化产业群体。2007年,全市文 化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
丽江保护与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探索,得到社会各界的认 同和赞赏。200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考察丽江时,充分肯定了丽江文化产业建设取得的成绩。丽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9个试点城市之 一。在丽江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上,丽江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被与会的中外专家誉为“丽江模 式”,并形成会议宣言在亚太地区推广。
五、扩大开放,广纳海内外资金和人才
丽江市委和市政府始终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指导实践,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 题,以博大的胸怀拓展开放领域:一是在谋划旅游业发展时坚持以世界眼光、全球化的思维对丽江的发展进行定位,逐步形成了丽江品牌。二是不断提升丽江知名 度,发展开放型经济。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始风貌的原则,加大投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对古城内房屋、道路、供水、排污、电力、水系等进行了逐步改 造,保持了古城小桥流水、古朴自然的风貌,使丽江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从而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条件。三是以旅游业招商引资为突破 口,通过提供政策支持,改善服务水平,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把招商引资的领域延伸到城市建设、水电开发、影视拍摄等方面。比如,引进张艺谋、王潮歌、 樊跃三位著名导演,与他们合作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实景演出剧目《印象丽江》;引进北京华瑞投资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开发金沙江中游的水电资 源等。四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组建了玉龙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公司、古城管理公司、土地储备中心,规范了政府行为,强化了政府用市场手段调控经济 的职能;将丽江师范学校和丽江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高等师专;把卫校、财校、农校三校合并,组建丽江民族中专学校;引进社会力量采用新模式创办了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等。
六、和谐发展,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丽江能够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大发展,除了找准优势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继承发展了“和为贵”、“和为先”的民族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建设和维护各民族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社会大环境。
丽江的纳西族有一种叫做“和合”的哲学文化理念,坚持“和合”的处人处事原则。 比如:纳西族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历来坚持善待自然、亲和自然、保护森林、保护水源、重视生态环境;政治上纳西族非常重视与中央政权及周边地区和 其他民族的“和合”关系,自元代以来一直拥戴中央朝廷,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谐,与藏、白等周边民族建立和平友好、共同发展的关系;经济上纳西族坚持和为 贵与信为本,与汉、藏、白各民族联合开发了著名的茶马古道,建造了丽江古城这样的历史辉煌;文化上纳西族一方面创造了东巴文化这样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同时 实行广纳博采、兼收并蓄的“大和”方针,吸纳了汉、藏、白、道、佛、回等各民族各宗教的文化精华,始终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丽江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实施和谐兴市战略,长 期保持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 事前采取有效措施,把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隐患化解和调处在萌芽状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 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日”活动。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先后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信息反馈沟通机制、预防和化解跨地 区矛盾纠纷工作机制、民族团结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
二是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 件。《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规定,从2007—2010年,市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用于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 设。“十五”期间,仅民族系统就投入资金4400多万元,实施了565个建设项目,这些资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被少数民 族群众亲切地称为共产党的“感情钱”、“政策钱”,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群众的“连心钱”。
三是采取特殊措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发展。丽江市普米族是云南省特有的7个 人口较少民族之一,50%左右普米族人处于贫困状态。2003—2007年,市委和市政府共争取各级各类资金3500多万元投入普米族聚居区,实施了交 通、能源及生态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产业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培训等378个项目,推动了普米族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普米族聚居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5元。
四是巩固发展民族教育。设立半寄宿制学校,方便贫困山区学生就学。1983年 起,丽江就开办了半寄宿制学校,目前半寄宿制学校增加到193所,半寄宿制学生增加到19300人。创办民族中学,设立民族班,集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并 从各区县财政挤出一部分资金,以每月200元、150元、100元的标准补助给民族班学生。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91年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 妇女干部工作的意见》,200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200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 干部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党政干部。目前全市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3%。少数民族干部成为团结和带领丽江市各族 人民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骨干力量。
丽江是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继续做大做强做精旅游 产业,是丽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丽江今后发展的思路是: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构建 和谐丽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战略,全面开创丽江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新局面。计划 2008—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使丽 江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
丽江今后的主要举措:一是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名市”目标,放大丽江旅游品牌效 应,使丽江旅游成为115万丽江人民发展致富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重要途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变单一的观光旅游为观光、休闲度假、强身健 体、科学普及等综合旅游。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建设精品旅游胜地,把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变成旅游景区,并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实施“水能富市”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的后劲与活力。抢抓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建成一座电站、搞活一方经济、改善一 片环境、造福一方移民”的开发观念,主动出击,大胆引入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通过发展水电致富丽江。三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 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丽江,为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